第40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說,讓他下個命令,別讓下江米到咱們四川來賣了!”
聽大家說得熱鬧。劉宗英矜持地板著面孔。長長唉了一聲“你們以為王縣令是皇帝老子啊。一聲令下,下江的米就不來了?就算是下江的米不來,今年咱們四川的糧價也好不了多少。”
聚集在這裡的小農們或許不知道四川糧價連年下跌的真正原因,不過身為大農場主的劉宗英是在清楚不過了。四川的糧價,其實是被四川地裡面長的糧食給壓下來的!實際上,只要去安仁鎮外看看那連成一大片剛剛收割完的300多畝水澆地的情況就知道了。
那是安仁劉家幾個兄弟的土地,原本有四分之三是租給二三十家佃戶耕種的,現在全部收回。由劉宗英和他的三個兄弟共同經營。他們三兄弟還有幾個半大孩子當然種不了300多畝水澆地了,自然是要僱工耕種了。而在僱工的同時,劉家兄弟還出資剷平田壟,挖掘灌渠,購買耕牛、農具、良種和肥料,還修了幾架灌溉用的水車。好一番投資,足足花了劉宗英小兩千銀元,一開始他自己的錢還不夠,又向大邑縣的立信銀行貸了筆款子。可是這樣的投資,卻是有豐厚回報的!雖然這300多畝水田上投入的勞動力。還不到原來的15%,但是每畝產量卻和小農精耕細作的農田基本持平。而且隨著大規模種植的方法漸漸被農業資本家們所掌握,大農場的每畝單產正在迅速追平甚至超過小農戶!劉宗英就覺得自家田裡面的畝產,很可能比鄰近的小農還高了那麼一些,而且還有提升的空間!
而在整個四川,不知道有多少個安仁鎮,不知道有多少劉宗英這樣的農業資本家,在整個大明漢地,大規模種植的方法正越來越普及,優勢也在逐步顯現。因而造成了整個漢地糧食產量出現了緩慢的增長——這個結果有點出乎朱濟世的預料,不過想想也正常,種地這事兒不僅有力氣就行,還得有腦子有資本,要是比力氣,兩個劉宗英也不如一個楊老白,但是比腦子比資本,一百個楊老白也抵不上一個劉宗英。
不過單是漢地農業的緩慢增長,還不至於造成糧價連年下跌。但是隨著大農場的出現,大量破產失地的農民的被迫遷徙,造成漢地人口的不斷流失!雖然沒有多少數字顯示過去幾年到底有多少人口自漢地遷出,但是現在東北、婆羅洲、交州等地的人口總和已經突破了1200萬,其中的大部分肯定是過去幾年從漢地遷來的。如果再算上移民到南洋其他各國、澳洲和美洲的漢人,自光復元年至今,自漢地遷出的人口肯定已經超過了1500萬,很可能達到了1800萬。另外,太平天國運動和反清復明戰爭,也造成了漢地人口的損失。
此消彼長之下,本來緊繃的漢地糧食供應開始變得寬鬆起來。而自東北和交州流入的大批廉價糧食,則讓漢地日漸寬鬆的糧食供應一下子陷入了小幅供過於求(當然是低水平的供過於求)。糧食價格連年下跌,雖然跌的也不算太多,對劉宗英這樣的大農場主沒有多少影響,但是對那些租種土地或者只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戶來說,無疑加重了他們的苦難。
一個滿臉都是皺紋,抽著旱菸的老農嘆了口氣,“明明是多收了三五斗,這日子卻愈發的不好過了,到底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呢?”
就在這時,一個胖子穿了一身紅袍子,脖子裡面掛著個算盤,手裡捧著本賬簿,一邊笑著, 一邊大搖大擺走來了,這人正是安仁鎮的鎮長張道升張老爺。
“今年豐收,張某人先給諸位鄉親到個喜,然後呢……大家也知道張某人是替皇上辦事情的,今年的秋稅,麻煩大家及時繳清了,每家每戶該交多少,張某已經算好了……”
這個張道升是大邑縣城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