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鄭芝龍處的兵丁,就從水師陸戰團抽調了。可關於這次抽調,鄧啟帆提出了一個問題:因為水師陸戰團很多兵丁都是童子營出身。根本沒有家室拖累,如果鄭芝龍重利引誘的話,很可能造成兵丁轉投鄭芝龍,把汝寧軍先進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技術擴散出去。
對此吳世恭也沒有好辦法解決。只能夠暫時無視這個問題了。不見得現在就懷疑自己的兵丁,造成人心惶惶,那反而就是自亂陣腳啦!
進入八月,高迎祥部接連攻克扶風、岐山等縣。而洪承疇也終於聚集陝西明軍主力三萬七千餘人離開西安,追擊高迎祥部而來。
之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這三巨頭合兵,與洪承疇大戰關中。從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短短這二十幾天,雙方激戰大小十四仗,打了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從交戰的場面來看,互有勝負,打了個平手。
但隨著戰事的推進,明軍不斷的有著援軍的加入,他們的糧草也有著明軍控制的各大城池保障,所以越戰越強。而農民軍卻沒有任何補充,逐漸就落到了下風。
為此,農民軍就開始避戰,另尋出路了。而洪承疇部也因為久戰疲憊,放棄了追擊,與農民軍脫離了接觸。
而在此戰中,拖明軍後腿的就是陝西巡撫甘學闊。按照明廷的諭令,本來陝西地方也已經進行有限的屯田制了。在呈交朝廷的奏章中,西安周圍應屯積軍隊二萬四千,田地二萬餘頃。可後來這些田地都歸屬於以秦王為首的豪門,兵丁更只是虛設在花名冊上。
所以在這次作戰中,陝西巡撫甘學闊根本是沒出過什麼大力,導致了西安被高迎祥部兩次圍攻。於是,那些損失慘重的豪門就不幹了,他們紛紛彈劾甘學闊,並且請薦孫傳庭督秦。
可對於陝西巡撫甘學闊來說,真是要朝天罵娘了。侵佔土地的是那些豪門,彈劾自己的也是那些豪門,甘學闊不就是為了不得罪豪門,才會默許他們侵佔土地嗎?早知道早晚要丟官,還不如鐵腕抵制住豪門的侵佔了。
也不提想買後悔藥的甘學闊了,看看眾望所歸的孫傳庭吧。
孫傳庭是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歷任永城知縣、商丘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司郎中等職,魏忠賢當道期間,孫傳庭辭職回家,直到崇禎八年才復出,擔任吏部封驗司郎中、順天府丞。
而復出後的孫傳庭對當前的剿匪局勢十分關心,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頗有澄清天下之志,被廷臣認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邊才”。
可是崇禎皇帝沒忙著走馬換將,一方面他還給甘學闊最後一個機會;另一方面是他忙著要處理一個幸福而又棘手的事務。那就是橫空出世的汝州知州餘子璉和他的汝州軍。
汝州軍的戰報剛上呈到朝廷,崇禎皇帝和大臣們都是難以置信,以致於他們都沒辦法分辨真偽,馬下頒下賞賜了。
可是隨著餘子璉一次次大捷的戰報,朝廷終於相信出了這麼一支強軍。尤為美妙的是,這支強軍竟然未花費朝廷分文軍餉,這簡直就是“老黃牛”的代表嘛!
可現在問題又出來了。對於餘子璉肯定是要大用的,而且他的汝州軍也是要納入到明軍的行列,轉為戰兵的。可到底該給餘子璉什麼職位呢?
不過那些浸潤官場多年的老油子到底想出了辦法,他們先給了餘子璉右僉都御使的職位,提高其品級,並把其列入了京官的行列,再讓其領汝州軍,加入到剿匪的行列中去。當然,受到餘子璉推薦的燕兢燕同知,也如願以償地接任了汝州知州。
可也是出於首輔溫體仁的私心,朝廷並沒有把餘子璉列入歸五省總督盧象升的指揮,而是讓餘子璉單獨領軍,自由發揮。可是溫體仁根本沒有想到,此舉竟然也提供給了下野的東林黨動搖其首輔位置的一個彈藥。
在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