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士也指出:不能將日本人的這種對天皇的崇拜與德國的“希特勒萬歲”進行比較,後者是納粹黨興衰的標誌,與法西斯的一切罪惡緊緊相連。

當然,日本俘虜的口供也能夠證實上述觀點。日本戰俘由於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36【36薩評:在二戰中,美軍有專門配漫畫的教材,教育士兵怎樣應付被俘後的日子,這本教材我曾見過日文譯本,堪稱圖文並茂。可是,這對被日軍俘虜的美軍來說用處並不大,因為,美軍這種教材是建立在“戰俘有戰俘的權利”、“如果你不說,對方也拿你沒辦法”、“敵人最大的武器就是恫嚇”這類觀念基礎上。被俘的美國兵沒想到日軍根本對所謂戰俘的權利不屑一顧,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保密教育也就發揮不了多大作用了。】在被俘後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答,這與西方的軍人不同。因此,他們對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混亂的。這種現象可能與日本的不投降政策有關。這種狀況直到戰爭結束前幾個月才有所改變,但只限於特定的軍隊和地方部隊。我們應該對於這些戰俘的口供給予特別關注,因為它們是日本軍人意見的集中體現。除了極少數以外,其他都是因受傷或失去知覺無力抵抗而被俘。

那些頑抗到底的日本俘虜把他們的極端軍國主義歸咎於天皇,認為自己是在“執行天皇的意志”,是為了“讓天皇安心”,並願意“根據天皇的命令而獻身”。他們認為“天皇發動了戰爭,我們只能服從命令”。但是,那些反對目前戰爭及日本未來征服計劃的人,也同樣把他們的和平信念歸功於天皇。對所有人來說,天皇代表了一切。討厭戰爭的人稱天皇是“愛好和平的陛下”,他們堅持認為天皇“一直都是一位開明的君主,一直都反對戰爭”,“東條英機欺騙了他”,“天皇在‘滿洲事件’時就表示出對軍方的反對態度”。37【37薩評:“九一八”事變後,裕仁的確曾表現過“不滿”,但這種姿態毫不妨礙他在次年一月釋出《賜關東軍敕語》,嘉獎關東軍攻佔東北的行動,並且絕無意因為自己“不滿”而把東北還給中國。天皇裕仁的這種態度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東方的君主有讓屬下做壞人、自己做好人的傳統,因此碰到這種不合公理的事情,天皇總要作一個表態,來維護自己“好人”的形象。第二種,則與日本人的民族性有關。日本人的性格是做事最初小心翼翼缺乏果斷,但一旦初步得手,就會瘋狂投入,乃至失控。那麼,天皇最初的“不滿”,無非是這個日本人謹慎階段的反映,而隨後的表彰,則是得到利益以後迅速完成思想“革命”的表現了。“九一八”輕易得手,是日本軍國主義走向瘋狂的重要步驟,從此再也無法理智地剎車。】“在天皇不知道和未被天皇授權的情況下,軍方發動了戰爭。38【38薩評:天皇在日本當時還有一個身份——“陸海空軍大元帥”,不透過他就發動戰爭,要麼是說這話的人熱昏,要麼是日軍當時根本沒有軍紀一說。事實上,無論是進攻南京,還是襲擊珍珠港,都是經過這位天皇的批准才發生的,這些有充分的史料證明。】天皇不喜歡戰爭,因而也不會允許他的國民捲入戰爭。天皇並不知道他計程車兵們的處境是如何之差。”而德國戰俘的證詞則完全不同,不論他們對希特勒手下的將軍或最高司令部的背叛行為39【39薩評:指的是德國國防軍貝克上將等人於1944年7月20日發動的刺殺希特勒、試圖結束戰爭的事件。由於炸彈威力不夠而失敗,負傷的希特勒將所有涉案人員一律處死,其中甚至包括像諜報局長卡納里斯上將、陸軍元帥隆美爾等德軍中的“精英”。】表示如何的不滿,他們仍然認為希特勒是最大的煽動者,是他準備並發動了戰爭。而日本戰俘的態度非常明確:對皇室的忠誠與軍國主義及侵略戰爭政策是兩碼事。

。 想看書來

交戰中的日本人(7)

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