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李肆這是在“借道伐虢”。明末遼東之戰,敏感不敏感,全看談什麼,只談軍事還不是太忌諱,畢竟韃子勝績累累,自信滿滿。
“別看你鳥槍打得好,這話卻還是庸人之見!明軍的火器質劣不堪,運用失措,並非火器本身真不敵刀槍騎射。”
李肆故意貶低鳥槍,用意是要引蕭勝說得更多,就跟後世在網上辯論的釣魚一樣,是個泡罈子的人都會,蕭勝語調也高了一截,顯然是被撓到了癢處。
“火器不是刀槍那種死物,就說這兵丁用的,早前拿的是三眼銃,後來有了鳥槍,到現在,洋夷又用上了自來火槍,算起來不到百年光景!再過百年,刀槍弓弩還是這個樣子,可火器會成什麼樣子,你能想象得出來嗎?”
蕭勝說到這,李肆眉毛跳了一下,這傢伙還確實有點見識呢,他也知道自來火槍,也就是燧發槍?雖說身為鳥槍把總,說話自然要抬高本行,但能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已經超出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水準。
只是蕭勝這問題問錯人了,李肆不用想,他早看過了……而答案會讓蕭勝失望,整個十八世紀都還是火槍發展的蓄力期,一百年後的狀況跟現在差不了太多,所謂的“自來火槍”仍然是主流。
蕭勝也沒想著讓李肆回答,自顧自地接著說:“刀槍弓弩,離不了人的勇力。假設都有敢戰之心,就用刀槍弓弩,十成裡最多不過三成能戰,而要將這三成能戰之人訓成精卒,沒個一兩載決計不成。可鳥槍不然,多少鳥槍就有多少兵,稍加訓練,最多半年,就是一支大軍,戰力高低,還多由這鳥槍決定,若是鳥槍精銳,就算是……咳咳……”
說到這,蕭勝很辛苦地舉杯,用酒壓住了舌頭,後面的話多半是“就算是八旗勁旅,也絕不是對手。”
李肆暗地裡豎大拇指,蕭勝這話,確實看到了火槍在戰略層面上的意義,那就是成本低廉,決定戰力高低的關鍵因素更多在器而不在人。只是他的觀點忽略了太多細節,比如說隊形、射速,沒有刺刀的情況下,近戰肉搏怎麼解決等等,所以在李肆看來,觀念有些超前,思維有些偏激,這傢伙果然也是個不合時宜的人物。
【1:這應該是常識,不過也稍微提下。清代總督、巡撫、提督和總兵都統轄著直屬的綠營,稱為標兵,是綠營的機動戰備力量。分別簡稱督標、撫標、提標和鎮標,此外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也有河標和漕標。另外鎮之下的協,省之下的分巡兵備道,也就是加了“兵備”銜的道臺,他們的直屬綠營,有時候也稱為協標和道標,但不是經制名稱。】
【2:清代尊稱提督為軍門,總兵為總戎,副將為副戎,參將遊擊則是參戎遊戎。關於清朝官員的稱呼,講究很多,比如四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享用“大人”這個稱呼,知縣知府按規矩是不能被稱呼為大人的,一般只叫老爺或者大老爺,縣丞主簿典史什麼的稱太爺。但規矩是規矩,具體到環境和人上面,也有很多變化,所以除了特別的地方,筆者就簡化了,不然老是123地插播,很影響情緒。】
【3:清代綠營規制是“准入不準出”,實質上是軍戶和募兵的混合體,被稱為“世兵制”。應募當兵之後,實質就成了軍戶,其子弟會被定為“餘丁”。十六歲以上的餘丁,營中會補貼每月五錢餉銀,遇有徵調,餘丁必須跟著正兵出征。如果綠營缺員,就從餘丁裡選拔補缺。而沒到十六歲的被稱為“養育兵”。】
第三十章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
() “即便是自來火槍,終究也敵不住騎射,明軍可有不少不亞於自來火槍的利器,像是萬勝弗朗機、迅雷銃什麼的,還是沒敵過八旗,蕭大哥這話有些偏頗了。”
李肆繼續甩杆,現在兩人酒酣“情熱”,他也順竿往上爬,改了稱呼。
“哈!愚人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