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未作答,張萬潮搶先回答道:“去歲,聖上出巡,就是百濟郡公監國,難不成,百濟郡公能監理華夏國政,就無法監理朝鮮國政了?”
這話極其陰毒,李爀無奈道:“如此啊,倒是本王孤陋寡聞了,好,正好本王身體不適需要調理將養,現在就交給舜官也省得日後多此一舉。”
鄭安溏立刻叩首道:“祖父儘管放心,外孫必當垂拱而治,不會擅加變動朝鮮制度。”
聽得鄭安溏這極有政治智慧的發言,再看看似乎輕鬆下來的在場文武兩班,李爀的臉上不禁浮出了幾分苦澀:“好,好極了,今後朝鮮就交給你了”
只求保住身前榮華富貴的李爀退縮了,但他幾個兒子和孫子卻五內俱焚,當然有資格競逐王位的只是少數,這少數中有勇氣跟華夏正面翻臉的更是鳳毛麟角,但背地裡的詛咒卻不會少,更有甚者還另有想法。
“行刺?你瘋了嗎?要是這小子被人公開暗殺了,武成皇帝能不株連嗎?”某位朝鮮王子的家中,幾個失意者正在討論著應對的法子。“再說了,那小子身邊的一團禁衛軍是擺設嗎?你的人有法子穿過重重警戒到其身邊嗎?”
“除了禁衛軍外,世孫府裡的內侍都是從夏宮裡出來的,女婢也是從夏國派出的,根本沒有辦法滲透進去。”另一人補充道。“因此眼下實施行刺怕是很困難的,不如拖一拖等其戒心降低了,採納朝鮮嬪妃、秀女後在動手不遲。”
“得到其採納朝鮮嬪妃了,這小子的地位就穩固了。”有人反對道。“不如想辦法在其食用的米糧肉蔬上動動手腳,華夏人該不會連這個都防得住吧。”
看起來穩妥的提議還是遭到了別人的反對:“不妥,米糧肉蔬人人可食,未必就入得了這小子的口,萬一旁人誤食了,反倒給這小子提醒了。”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難不成看這小子站穩了腳跟?”
“送入世孫府的食物不好下毒,王宮宴請之時,他總不至於什麼都不吃吧?”
“在王宮裡下毒?”左右面面相覷。“王宮裡也查得緊,誰敢輕易動手,再說了,真要是在王宮裡吃不出事來,武成皇帝只怕是依舊不依不饒啊。”
“說得也是,至少明面上不能讓華夏找到兼併朝鮮的藉口。”於是有人提了一個新的建議。“其實我覺得可以讓王上給他賜婚,只要他無法推脫,就可以使人混入世孫府,屆時出事了,也可以說是這小子旦旦而伐。”
“這個主意不錯,但要瞞著王上,不然,以王上的脾性,如何敢做下這番大事。”
“不但是王上不敢,只怕被賜婚的那些高門也不敢吧,所以,還得在中人裡找些貌美的,再施了門路推薦進宮才好,到時候只要把這戶中人扣在手上,由不得她不乖乖聽話。”
“好是好,但要入了這小子的眼,只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才貌要兩全才好,在中人裡只怕是很難找的。”
“難找也要找出來,否則,你我就只能安心當一個閒散王子了”
643。穩固
不管朝鮮王族裡那些心懷不滿者如何暗中謀劃,時間長河還是毫不停留的向前奔湧著。
華夏武成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朝王李爀正式冊封鄭安溏為朝鮮世孫並賜名李溏,旋即又以年老為由,囑託國政於鄭安溏,由此拉開了李氏朝鮮向鄭氏朝鮮的過渡。
冊封儀式結束後,被迫放棄權柄的李爀避居昌德宮,鄭安溏則入主景福宮。
又過了三天,成為朝鮮監國世孫的鄭安溏於景福宮勤政殿召見文武群臣,不管樂意與否,參與朝覲的朝鮮群臣在華夏駐朝國信使的觀禮下向端坐在御座之側的鄭安溏蹈首膜拜山呼千歲,從而肯定了鄭安溏統治朝鮮的大義名分。
“諸卿。”朝拜已畢,鄭安溏留下朝鮮三品以上官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