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漢強盛之時,這六郡加起來,差不多五六十個縣,僅武威便有十四縣,北地郡有十九個縣……

到了漢末魏晉,北地郡所在的西套直接丟失,武威大幅縮減。

其他州縣人口也大片凋零。

三十八個縣,只是在地域上達到了一個縣的規模,人口差的老遠。

這便是如今楊崢面臨的現實。

毫不客氣的說,與中原相比,就是一隻螞蟻……

即便與殘破疲敝的雍州相比,也大有不如。

當然,如果加上敦煌、酒泉、張掖、西域,楊崢就足以碾壓關中了。

“如何廣招賢才?”楊崢目光炯炯的問道。

漢察舉制,魏九品官人法都出現重大問題。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如果仔細瀏覽史書,會發現歷史中傳頌的大孝子都是東漢魏晉時代。

臥冰求鯉的王祥是琅琊王氏的開門老祖。

懷桔遺親的陸績是江東門閥陸氏。

當年司馬師也有孝子之名……

不是說孝不對,只是太容易作秀。

難道行孝的都是世家子?

舉孝廉、舉孝廉,都去舉孝了,後面的一個廉字卻被選擇性遺忘了。

而九品官人法,則直接走回司馬家的老路了。

最開始,九品官人法比孝廉制的確有進步之處,然而太考驗中正官的操守。

兩晉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楊崢隱隱感覺到,自己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

杜預道:“可察舉與中正並行之,然後再以宣義司考量其能力、品行。”

這個辦法比單一的九品中正制要強,還有宣義司把門。

但還不夠,未觸及問題的根本。

楊崢所想的是,徹底開啟底層向上躍遷的通道。

軍功只是其中一條途徑。

另一條途徑就是怎麼選拔人才了。

這也是杜預的時代侷限性。

恰巧楊崢在這方面是過來人。

科舉制雖然條件還不成熟,但可以根據當下時勢略作改進。

在這方面,楊崢手中的大殺器不是宣義司,而是青營。

眼下青營差不多就是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了。

包吃包住,公費學習。

這麼多年,在楊崢刻意引導下,已經不侷限於儒學經典,涵蓋兵法、武藝、天文、地理、醫學、丹術,連鍛造、木工、築城都在其中。

雖然很多學科只有雛形,也請不到名師,但架子搭起來,各種細節遲早會慢慢填補上。

或許未來楊崢在史書中最大的一筆,不是割據雍涼,而是開創青營。

“考試!”楊崢直接扔出兩個字。

杜預與衛瓘同時愣住,最終衛瓘先開口道:“莫非是考校品評?”

楊崢點點頭,“正是如此,地方察舉、徵辟、推選之才俊,全部入姑臧,由官府命題,考校其才學、見識、謀略。”

紙張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稀罕東西,西平也可彷制,不過是搗碎木漿、竹漿、藤漿,篩選淨化、脫水成型,壓榨晾乾而已,並非什麼高科技的東西,考驗的是手藝與火候。

雖然粗糙,比不上洛陽的左伯紙,但足以書寫了。

幾千張考試用的紙,楊崢還是拿得出來的。

第一年,楊崢反覆權衡之後,暫時不將青營子弟納入其中。

先看看士家豪右的反應,給他們適應的時間。

另一方面,青營孩子大多十五六歲,即便學業有成,外放出去當縣令……有些駭人聽聞了。

飯一口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