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萬事如鴻毛。這是怎樣敞亮開闊的一種幸福和快樂啊!
古人云:大事小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在李頎的詩中,陳章甫說:我本來結交就多,罷了官又能怎樣,有朋友呢。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豈非擔當?還有,詩裡所表現的不以外物攖心,把世間萬事看得比鴻毛還輕,這種灑脫,豈非襟度?君子相交,坦坦蕩蕩,沽酒共飲,脫略行跡,這種真誠,豈非涵養?腹藏萬卷詩書,那是為國家出力的本錢,雖然還沒有表現的機會,卻萬萬不肯低頭埋沒草莽,這種自信,豈非識見?李頎為我們樹立起來的陳侯這一巨大精神偶像,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這首詩裡“有意志”(1)
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也就是隱藏在詩句背後的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感情是什麼,後世詩評家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悲苦”說。唐汝詢說:“苦戰久矣,然不破樓蘭,終無還期。”黃叔燦也認為是“悲從軍之多苦,……憤激之詞也”。一種是“慷慨”說。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說:“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味。”這態度有點牆頭草的味道,不太堅決,但他認為這首詩有慷慨豪邁的意味,還是很有見地的。毛澤東是主張“慷慨”說的。
1958年2月3日,毛澤東因擔心女兒李訥的病情,給她寫了一封充滿親情的信,信中說:一個人害病嚴重時,往往心旌搖搖,悲觀襲來,信心動盪。這是意志不堅決,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轉,心情也好轉,世界觀也改觀了,豁然開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鍊意志。毛澤東還在信中憑記憶抄錄了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然後說:“這裡有意志。知道嗎?”意思是要李訥從詩中體會意志的力量,以戰勝疾病。
毛澤東真是慧眼獨具,僅用“這裡有意志”五個字,就把這首詩的根本點一語道破了。沒有意志,哪來什麼慷慨和豪邁呢?毛澤東之於王昌齡,雖然“異代不同時”,卻是“心有慼慼焉”。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寥寥數字,就把邊塞的惡劣環境,以及在雪山長雲、海天無際中獨立雄關的將士形象鮮明地刻畫出來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寫盡戰鬥的慘烈。在如此惡劣的環境、如此慘烈的戰鬥中,將士們心中想的是什麼呢?是悲苦、是退卻、是憤激?不!是躍馬沙場,蕩平敵寇,不斬樓蘭誓不還的鋼鐵意志和豪邁心情。
我們讀這首詩,欣賞這首詩,就是要從這首詩裡讀出人生的豪邁,讀出意志的力量!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臨這樣那樣的誘惑時,當我們處在人生的低谷時,我們尤其需要這種意志的鼓舞,尤其需要這種勇往直前的豪邁精神。我們讀詩,何嘗不是在讀人生?我們讀詩,並不是為別人而讀,而是為自己而讀。我們從閱讀中豐富了自己心靈的含量,擴充套件了自己意志的力量,化外在的感動為內在的積蓄,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是我們此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意志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是成就大事業的必備條件。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意志力並不比古人更強一點,男人的意志力也並不比女人更多一點。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論其勇猛與武力,那是“力拔山兮氣蓋世”,是大英雄。但論其意志與情感,卻極其脆弱,不堪一擊。
楚漢相爭打到最後,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在四面楚歌的情形下,項羽以為漢軍已經盡得楚地,於是慷慨悲歌,逼得虞姬為之自刎。這就是戲曲舞臺上至今盛唱不衰的“霸王別姬”的故事,因為這一幕悲壯的告別,項羽成了無數年輕人心目中一個有血有肉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