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大宋朝堂局(第3/3頁)
章節報錯
之力。
不管趙構如何淡化立儲的事情,但越是這樣,就越能引起眾多臣子的無限聯想。
這從龍之功,那可是天下第一大功,誰不想爭?
梁景手裡的材料,涉及到相關人員多達三十多人,有政務院,有樞密院,包括安情總局內部,這還是能夠上榜的人員。要是說身後的大佬級別,梁景可不敢隨意拿出來,但有直接證據的,一個是政務副丞汪伯彥,一個是政務副丞曹輔。另外一個,居然是鄧肅。
汪伯彥是嫡長子趙堅的有力支持者,也是在李綱耳邊多次進言,希望李總丞正式向皇上上書,請求冊封太子,以穩定朝堂之上的人心。
汪伯彥雖然不是帝師,但作為政務院二號人物,說話的分量可是足夠重,況且,汪伯彥的政績可是實打實的,這一點,就連李綱都多次在政務院例會上,對汪伯彥的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第一副總丞的地位實至名歸。
關鍵是,很多人認為這是李綱的意思,而李綱,一直是嫡長子為繼的有力推動者。
曹輔為寧王趙強的出面,倒是讓趙構有些意外,仔細想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潘賢是最早跟著曹輔成立靖安司的老人之一,現在已經調任高麗特管區分局局長,是一方大佬。曹輔分管律法、治安,那是妥妥的實權大臣,又在東京一直任職,是地方人物的代表,說出去的話,自然分量極重。
不過,人們看到的,卻是曹輔背後的真正大佬,鄆王趙楷和定海侯梁景,他們才是真正的帝師。
至於夏王趙進,鄧肅是張確被提拔為副丞的有力支持者,但是張確卻沒有想到,趙構會讓他擔任夏王的文師,雖然張確也被冊封文淵閣學士,但他最擅長的卻是為政一方的管理,而這個,恰恰是德王趙堅、寧王趙強所欠缺的。
按照趙構培養接班人的思路,一定是從最基層的官吏做起,沒有地方從政的經歷,是不會提拔至政務院這個層次為官的。正如軍隊中的將領,沒有一線戰場上拎著刀槍血淋淋的軍功,要想當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幾乎不可能。
夏王還小,除了西夏李良輔這個武師之外,趙構又欽點岳飛為三子的武師,這個舉措,這可就耐人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