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品,香港作家倪匡評論這部作品時說,“《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巨匠’的地位,人們不再懷疑金庸能否寫出大作品來。”作品最初於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報》上連載,後收入《金庸作品集》中,連同後來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一併,被稱為金庸小說的“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的連載,曾令《香港商報》一時間發行量驟增,從這一時期開始,香港地區就出現了所謂的“金庸熱”現象。 。 想看書來

1994《射鵰英雄傳》(2)

金庸小說最初在香港連載、成書並出版,一紙風行之時,在內地和臺灣則都因政治原因被禁,《射鵰英雄傳》後來更名為《大漠英雄傳》才得以在臺灣出版,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算正式進入了兩地。1984年11月,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出版了金庸第一部著作《書劍恩仇錄》,開內地出版金庸小說之先河,從1984年到1985年,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達到了一個出版高峰,在出版資源並不豐富的80年代,內地有數十家出版社在同一時期出版了金庸各部作品,也令其同一作品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版本。在形形色色的金庸武俠小說中,有根據香港明河社版影印的繁體版《倚天屠龍記》和《笑傲江湖》,更有多達七八個版本的《射鵰英雄傳》,其時,由於國人版權意識淡薄,除天津的百花文藝出版社之外,均未獲得金庸本人的授權,一時間盜版氾濫,令金庸1994年在正式出版的三聯版《金庸作品集》的“序”中寫道,“出版的過程很奇怪,不論在香港、臺灣、海外地區,還是中國大陸,都是先出各種各樣翻版盜印本,然後再出版經我校訂、授權的正版本。”這些翻版或盜印的武俠小說的傳播,一方面反映出改革開放初期,長期處於意識形態桎梏下的社會普遍審美情趣,在完成思想解放後,經由自我選擇轉向注重娛樂性和消遣性的面向,另一方面更推動了除“革命文學”與“左翼文學”之外的“通俗文學”的正當化與合法化過程。繼而,隨著由香港影星翁美玲、黃日華等主演的83版《射鵰英雄傳》,及劉德華、陳玉蓮等主演的《神鵰俠侶》等電視劇在內地的熱播,更令金庸作品在改革開放初期風靡神州大地。

然而,金庸武俠小說最終被認可,依然經歷了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在中國,小說曾長期被視為“小道”和“末流”,而不能登大雅之堂,新文學革命將西方文藝思潮引入中土,打破了世人對於小說的偏見,但藉助這場運動進入“正史”的卻只是“五四”先驅者們所創作的新文學小說,中國民間傳統的“通俗小說”卻依然無法走入文學正殿。1949年以來,依據“左翼文學”所確立的文學正規化,將“通俗文學”置於“社會主義文學”的對立面,令“通俗小說”在中國內地幾近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藝”。*時期,高度集中又機械的“進步/落後”的二元對立邏輯更是將“通俗文學”連根剷除,“代表大眾”的“工農兵”文藝中的娛樂性被完全抹煞,代之以意識形態教化功用。改革開放後,原有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和失衡的評判標準遭到質疑和否定,文學“禁區”不斷被突破,金庸武俠小說借這樣的契機進入內地。1994年5月,北京三聯書店推出36冊一套的《金庸作品集》,一經上市,便迅速佔領了內地巨大的銷售市場,此後每年都維持著穩定的銷量。

1994年8月,王一川等學者編輯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出版,小說卷編者王一川將金庸列為小說家第四,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和巴金,位居老舍、郁達夫、王蒙、張愛玲、賈平凹之前,而以往內地學界一向推崇的茅盾竟未能入選,訊息一經傳出,文壇譁然,面對質疑,王一川則表示,“長期以來,我們僅以‘現實主義’這一個標準衡量文學創作,這未免失之偏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