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殺的人多未必算是英雄。這個看法就富有歷史和現實的深度,把《射鵰英雄傳》的思想向上提升了一步;2、金庸小說雖然描寫古代的題材,卻滲透著現代的精神。傳統武俠小說誕生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它們在弘揚俠義精神和同時,也留下了諸如嫉仇嗜殺、熱衷仕途、漢族本位、迷信果報乃至奴才意識之類特殊的印記,金庸作品則對此類思想觀念實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懷著家仇國恨對完顏洪烈實現了復仇,後來卻引出了一場思想危機:他一想到“復仇”二字,花剌子模屠城的慘狀立即湧上心頭。他自己想父親的仇雖然報了,卻害死了這許多無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來這報仇之事,未必就是對了。3、金庸改革了武俠小說的創作方法,從浪漫主義走向象徵寓意,這種創作方法上的革新不僅大大豐富了武俠小說的表現手段,更使作品於武林世界之外展示出多層次的思想意蘊,從而極大地擴充了這類小說的藝術容量;4、金庸小說還包含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和中華民族的深刻精神,體現了過去武俠小說從未有過的相當高的文化品味。金庸武俠小說雖然產生在香港商業化環境中,卻沒有舊式武俠小說的低階趣味和粗俗氣息,以寫出“義”為核心,涉及儒、道、墨、釋、諸子百家,又涉及中國民族眾多的文史科技典籍以及傳統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使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很高的文化層次。金庸小說還廣泛借鑑吸收了各種文學乃至戲劇和電影的長處,重視小說情節的內在邏輯及人物性格的塑造。金庸還常常用戲劇的方式去組織和建構小說內容,使某些小說場面獲得舞臺演出的效果,如《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在牛家村秘室療傷時,透過一個小孔看到外面一撥又一撥人來了又走的情景,以及柯鎮惡躲在鐵槍廟塑像後面慢慢獲悉歐陽鋒殘害江南五怪後嫁禍黃藥師的真相,都吸取了戲劇舞臺排程的手段,使作品情節內容更加豐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994《射鵰英雄傳》(4)

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這場“金庸之爭”,實際上可以說是文學界的“雅俗之爭”,或者說是“通俗文學”經典化的實踐,這場爭論更深層次的是反映出在已經初步完成思想解放的90年代中期,大批學者渴望透過對以往文學史觀念的重新審視和界定,實現重寫文學史的學術理想。

經一番論爭過後,通俗文學不僅沒有再次從文學史中銷聲匿跡,反而備受研究界注目,對於“雅/俗”文學的研究,也成為許多研究者轉而研究的新課題,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當代通俗文學的代表,更是受到廣泛關注。1998年,美國、中國內地以及臺灣,分別召開了金庸小說研討會。隨著“金庸熱”的再一次升溫,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內地再次掀起“金庸論爭”,而這次論爭的起源卻是同樣進行“通俗文學”創作的內地作家王朔。1999年11月1日,《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題為《我看金庸》的文章,作者王朔以其獨有的、為廣大內地讀者所熟悉的調侃筆調批評金庸,認為其作品“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主題是“以道德的名義殺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誨淫誨盜”,人物則“狹隘,粗野,視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嚴重障礙,差不多都不可理喻,無法無天,精神世界幾乎沒有容量,只能認知眼前的一丁點兒人和事,所有行動近乎簡單的條件反射”,將金庸小說與四大天王、成龍電影和瓊瑤電視劇一同列為“四大俗”,並將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列為“四大支柱”。此文一出,引起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許多媒體為此特別開設專題,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