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和對於命運的思考求索。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前言:此史可待成追憶(3)

在中國文學界,也的確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成長於改革開放氣候中的青年作家,雄姿英發地活躍於當今文壇。這批晚生代作家,普遍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當他們開始躋身於文*汐時,“*”式的運動只像一個傳說,大一統的思維方式也只留下空洞的迴響。他們共享一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空,創作的自由度和想像力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釋放。他們中間,有的用藝術的方式解讀了中國人特有的生存意識;有的在對人生景象的反思和審視中融入人性的力量;有的關注城市同齡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狀態;有的懷念故土往日的陽光;有的嘲弄經濟活動中商場、情場、官場的糾結與是非;有的解構了現世的種種“烏托邦”;有的專注於女性內心深處的隱秘情感與靈魂訴求;有的將生活現實置於形而上的思考,且和後現代主義的敘述結構結合起來;還有的透過民族歷史變遷和民俗生活的深入把握,再現了民族特點、特質和成長曆程。可以說,在中國今日文壇上,在文化機制多樣化、文化環境寬鬆化、文藝觀念多元化、文學書寫個性化的當下,這批年富力強的作家,已成為推動中國文學全面復興的生力軍。

在中國,文學多種樣態的可能性的實現,20世紀90年代以後是一個重要標誌。如果說在此以前的漫長日子,是一個“教化”的、也是“以觀念支配生活與文學”的歲月,文學的基調是昂揚的、奮取的、線性的、進化的歷史觀佔據觀念的主導地位,人們至少相信存在著某種統一的價值觀(只是解讀和描述的不同)而繼續富於排他性;那麼,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性”、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兩岸三地文化 / 文學的全方位匯流三大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學自身觀念的“影響與效應”成為更核心的東西,“差異、分化與選擇”成為更明顯的特徵。文學不再受觀念支配而是“以生活取捨觀念”,不再是過去那種龐大和整體的“機器”而變成一個又一個“零件”,皇綱被慾望與資訊解紐,從而進入了一個既繁華又困窘、既膚淺又深刻的個人化、市場化時期。

文學的“世俗化”隨之撲面而來。至少有以下四種突出的社會思想文化“消解”現象:曾經支撐文學史的“文化精英”、“知識英雄”的地位消解了,作家的文化身份被商業、市場改寫重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民眾”較之“精英”在“俗世的自由主義”此一層面走得更遠;媒體革命所創造的視覺文化 / 大眾文學,使“大手筆”消解,“大敘事”崩潰,傳統文學作為精神性的品格與尋索被侃貧了,代之以由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消遣通道的“作秀”大肆擴張,作家呈零散化乃至被影像、傳媒、網路所“收編”;從社會生活到文學藝術,“道德”的相對化與“信仰”的個體化,使以往統一的“道德標準”消解了,道德話語變成與特定的利益集團或階層相聯絡的東西,而“公民意識”凸顯了,並提供著維繫當代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共識,文學也越來越與“道德”疏離而切近“普通人”的感*求,由以往的“教化”而變為原本意義上的“服務”與“代言”;“傳統”與“現代”的兩極對立也被消解了,邊界被模糊,在90年代以來中國的文化語境中,文學批評與爭論已不再發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而恰恰在“現代”與“現代”之間,上下左右都說自己是“現代”的,只是有不同的表達與論說方式,不過,人們都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對於“主義之爭”缺少了興趣,關心的是務實地談論與研究具體的問題, “主義”與“問題”的分離,造成了有“思想”而無“文化”或有“文化”而無“思想”的普遍現象——這或許正是“現代”之所以為“現代”,“世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