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世俗”的突出表徵。上述四種“消解”,延續至新世紀初葉,使每年平均有1000多部長篇小說、400多種散文集、七萬首詩歌、數萬集影視文學的偌大中國文壇,呈現為多種聲音的喧譁躁動,多種問題的雜陳狀態。巨量的文學資訊充塞大眾頭腦,也吞噬著人們本已所剩無多的閱讀時間。 txt小說上傳分享

前言:此史可待成追憶(4)

世俗化的文化/文學思潮未能真正激發人們沉思默想的潛力和對生命、對生存的敏識。“形而下”的文學趨勢使一些作家作品來去匆匆,自生自滅。然而,在中國文學界,在90年代以來,仍有一批堅定的“深夜看門人”守望在文學的精神高地,雲出其山而復雨其山,在“取動”與“取靜”之間艱難探求,在“主旋律”與“多樣化”之間有孚涉川。仍有一批寥如晨星又如晨星閃耀的作品,在滄桑的記憶、生命的體驗、思想的精進、敘事的上達等方面,都超越了共和國前四十年大部分作品的水準。

六十年的滄海月明,桑田日暖,使中國當代作家經歷了多少憂忿慷慨,累積了多少經驗教訓,體味了多少不乏血淚培壅的意蕊心香。他們為這片故土傾注了不絕如縷的繾綣,那紙上煙雲,凡所月旦,字字行行都是淺淺深深的悲喜留痕。我們不會遺忘,將珍惜這業已收穫的一切。

六十年的現實與人生,世象紛披,曲折華妙。作為新中國的幾代文學家,有的是用詩歌展示繡口錦心,頌諷詠歎;有的是用小說敘寫悲歡離合,靈肉沉浮;有的是用散文呈現閎遠精微,滌攄憂樂;有的是用戲劇鋪陳跌宕傳奇,或莊或諧。六十年的文學生產,既有鮮花也有敗絮,卻以浩如煙海的作品,尤其是改革開放近30年十倍於現代文學30年的數量,成就了一條由汗水、淚水與血水交匯的文學大河。不論從何種意義上講,物質的貧乏暴露著一個社會的落後,精神的貧乏表示著一個民族的衰老。而今,作為一社會風貌的折射和一民族精神的投影,我們的文學,依然處於進步與新生的上升時期。

在這樣蒼茫的時刻,面對如此繁富的作品,要選出“六十年與六十部”,自然絕非易事。人們有理由發問:你們究竟用什麼標準來選擇?這六十部作品難道都是“經典”?解讀時憑藉哪些閱讀經驗、價值尺度和學術理念?坦率地說,編者在選目與撰稿之時,也曾多次如是捫心自問。

《六十年與六十部》此書的初衷,是在六十年文學風雨路上,盡力尋找文學史視野與思想史、文化史視野這三者的結合點,以“問題意識”為切入口,觀察社會變遷,觸控主流情緒,重新發現文學史上的意義。具體而言:

1、 所選作品,是曾經引起文學界乃至社會上普遍關注或爭議的;

2、 所列作品,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情緒和精神現象的;

3、 所讀作品,是在回眸過往和注視當今時,仍然有思想史和文學史價值的;

4、 所論作品,是創作與批評都能對當代精神生活的變化有所展示與影響的。

無論是創作或批評,考量文學史,其辯證的起點,是緣於問題的發現與提出;其意義與價值,繫於問題的探索與展開。

六十年的文學經驗告訴我們,問題往往不是意識的簡單外化和主觀的先驗認定。問題根源於現實的矛盾。判斷一種文學現象、一個文學時代乃至一部文學作品,不能完全以它表面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實際生活的矛盾衝突中去解釋。只要按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