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是要把他們趕盡殺絕。記憶體市場爭奪的結果,已經清晰地表明,美國是競爭不過日本的。如果繼續放任這種情況不管,所有的美國電子公司都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看到了這個結果,這次阻止日本半導體進入美國市場的事件會鬧到這樣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不是奧爾森有多高的個人威望,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是微不足道。

大家都是依照本能行動而已。”

舒雨菲聽得身上有些發冷,她還是第一次從郭逸銘口中,聽到這樣完全依靠理智推論、但又如此冷冰冰的言論。

資本,就這樣可怕嗎?

“可是美國是超級大國,而日本只是一個小國,日本怎麼可能競爭贏美國?”話題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她決心弄懂其中的根源所在。

“正因為美國是超級大國,所以它才競爭不過日本。”郭逸銘口中分說,筆下不停,飛快地批閱著一份又一份檔案,隨口說到,“家大業大,需耗就大啊。一個國家的最成結構,除了工業活動、農林畜牧等帶來產出的經濟活動組成,還有不帶來產出的純消耗部門。

例如行政、教育、科研、服務等等行業,他們提供的是對人的服務,這種活動不產出實體商品,而活動產生的增值也好、本身人力薪酬也好,還反過來用來購買消耗實際產品。這就需要國家的商品經濟,在提供滿足商品經濟本身正常運轉之餘,還要額外提供純消耗部門的需求。

就美國來看,它最大的消耗是軍事上的巨大投入。

美蘇之間的競爭,是制度上的競爭,最終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彼此都以徹底消滅解決對方為最終目標。

這就迫使雙方都必須保持自己國力能夠承受的最大極限的軍事投入。

可日本不需要啊!

日本被美國強制解除武裝,只允許保留最低限度的自衛能力,被迫成為協助美軍作戰的補充力量。這樣一來,它雖然無法在軍事上有所成就了,但也算因禍得福,可以將更多的資金轉入經濟活動。

一個要揹著沉重的包袱應戰,一個輕裝上陣,你說最後誰會贏?”

舒雨菲恍然大悟。

她還是首次聽到這樣的分析,而且沒有剛才那冷冰冰的利益剖析,只是泛泛而談地分析了美日競爭的最終結果,心理上也不存在負擔,因而聽得津津有味。

“可這是國家之間的競爭,與美日兩國的普通商人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她看郭逸銘有問必答,決心打破沙鍋問到底。

“哈哈!關係大了!”郭逸銘打了個哈哈,笑了起來,“美國要維持龐大的軍事開銷,錢從哪裡來?別說全世界主動給他送錢,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歐洲向美國輸血,也不是直接送錢,錢這東西就是紙,沒它不行,多了造成通貨膨脹又麻煩,所以得形成一個迴圈。

首先,美國要培植一個規模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讓這個群體能掙到超過國際平均水準的工資,有足夠的消費能力。

然後,美國集中力量于軍事工業及高精尖科技的研發、生產,透過技術上的領先以賺取超額利潤。並讓渡出部分民用消費品市場,這個讓渡並不需要各國之間作什麼約定。基於資本趨利原則,歐洲等國的資本擁有者看到美國這樣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自然會根據美國的市場需求,提供大量的物資以供應市場需要。美國人民的消費能力越強,則從外部進入的物資就越豐富。

美國則從活躍的商品交換中,抽取大量稅收。國家收入又分別流入軍事工業、重工業、高科技行業、服務行業等部門,生產高科技產品賣到歐洲。歐洲從美國賺到的錢,又經過商品流通,再回到了美國,讓美國政府可以收兩次稅,這錢賺得不要太爽哦!美國的公司有錢了,員工的工資待遇也跟著節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