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時也喜歡在紙上亂塗亂畫,根本談不上精通。”季凡謙遜地回答道。
“噢,你看我牆上這幅山水扇面如何呀?”董樹禮有意考驗他的眼力道。
季凡抬頭順著他指點的方向望去,一幅紙本設色山水扇面映入他的眼簾,嫻熟的筆墨將群山之中的雲霧、森林之中的山房茅舍、小橋之下的潺潺流水,以及山林之外、河流岸邊的亭臺表現得淋漓盡致。仔細品讀此畫,可見傳統中國山水畫的“二十四皴”筆跡明顯,點、攢、擢、剔等筆法運用得亦很老道。遠處高山有凹凸起伏之形,樹以橫筆點葉,概括取像。冷眼看去似隨心所欲草就而成,細看則章法兼備;近處老樹雜木用細筆精勾,樹葉、樹幹圈點分明,婆娑多姿,從中不難看出書法入畫地痕跡。在墨色的使用上黑、白設色得當,既體現了遠山的呼喚,又有朦朧的層林盡染之感。在畫面的題款上書寫著:“伯英仁翁大人教正,丁酉八月時值歸自京師風崖,勞乏腕弱,神廢不堪。無神細畫,僅詩矣。”寥寥數語。足見畫家儒家風範。
“這是清末、民國初期的書畫家吳大澂的畫作,”對於吳大澂此人季凡並不陌生,同治七年中進士的他,步入仕途,先後曾任陝甘學政、河北道、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並親自參與了中俄邊境的會勘劃定,並製作了象徵表記的銅柱墨,這種數量稀少地銅柱墨季凡手裡就存有一塊。
季凡看了一眼滿臉讚許之色的董樹禮接著說道,“縱觀整幅扇面,筆精墨妙。構圖嚴謹,骨架分明,蘊籍含蓄,承襲古代國畫大家地正統。又兼取文徽明古木遠山之法,頗有幾分元、明畫家之遺風。此畫作於丁酉年,即1897年。吳大澂先生時年62年,恰是其書畫告詣時期,此畫堪稱吳先生精心之作。”
“你的論述十分中肯,吳大澂先生的山水畫可以歸類於傳統水墨型文人畫,他既從傳統中國畫中汲取營養,又力求在傳統文化的文脈中得以再生,並注重筆墨表達及文人意趣。他置身於官場,卻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其畫作體現的氣息淡定清新雋永之氣韻,真乃真文人氣脈也,非尋常人可得,我輩實難望其項背也。”董樹禮不無謙遜地讚賞道。
“董老的畫作可否容我一觀。”季凡面帶微笑說道。
“還想不悋賜教。”
“董老這麼說,在下實在是愧不敢當。”季凡說完向書案上的這幅《荷花圖》望去,見到這用來作畫的宣紙心裡不由一震。
精於書法繪畫之道的季凡深知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紙無所謂優劣,但對書畫家和藏書家來說,選擇歷代生產地名貴用紙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首先,用來寫字作畫的紙不能滯澀,也不能太光滑。滯澀者難以推筆,太光滑運筆時筆像馬行冰上,難以盡情發揮,兩者都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氣。其次,是紙上所反映出來地墨色和彩色要黑,亮,鮮,灰暗則差。出現灰暗而不鮮亮,是因為漂白粉用量過多,代替了日光漂白或是用純鹼蒸煮的緣故。宣紙,滑澀適度,吸水吸墨,宜書宜畫,在宋、元、明、清古籍善本收藏史上,“紙墨是否精良”多有考究。書畫家尤其喜用舊紙,這是因為舊紙的加工工藝道地,純用人工和天然地原料,發酵時間足,加工過程長,這對紙的質量和儲存都有很大的關係;舊紙經過幾百年,幾十年的存放,表皮上的石灰質和細小砂粒等雜物自然地脫落和風化,紙質變得更加的柔糯,細膩,畫上去的彩色和墨色在紙上也會表現得更好。
與一般意義上的收藏品有所不同,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宣紙,它的收藏不僅體現在藏品自身地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上,更反襯出其獨特的使用價值上。這種使用價值。隨著收藏時間的延長,往往以書法繪畫為載體流傳於世,因此宣紙雖然有“紙壽千年”的的美譽,但是純粹以文房清玩的形式收藏至今日的紙品並不多,可以說,傳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