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呵成,連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幾個大字躍然紙上,字型自然還是他最為拿手的脫胎於《好太古碑》法貼似隸似楷的凡體字。

“說的不好,還請董老多多給予斧正。”季凡題完字,掏出雞血石印章在上面加蓋上自己的名號,這才如釋重負地長出了一口氣。

“此法古拙樸雅,氣靜神凝,筆意老到,自然生動,如不是親眼所見,我絕不會相信這竟是出自年輕人之手筆。”董樹禮對季凡的字是大加讚賞,接著他話鋒一轉問道:“書法講究師承傳統古法,你這字似隸似楷,我實不知出自何處?”

“此法脫胎於《好太古碑》法貼,是我在《好太古碑》法貼中獲得啟發,加以改進而胡亂書就的。”

“你這字與此畫珠連壁合,相得益彰,為老朽這幅畫增色不少啊!”董樹禮滿意地說道,“你看我這老頭子光顧著閒聊,差點把你正經事給忘了。他說著取出倒紫砂壺和細瓷茶具,沏上一壺熱茶,給二人倒上一杯,“來你們先喝點茶。”

季凡細品一口這茶香四溢的西湖龍井,饒有興趣看著董樹禮在旁邊忙碌著,一張徵作白木束腰的四仙桌上羅列著各種用來品香的香具,一隻盈手可握的仿哥窯香爐,色呈米黃,胎質精細,汁純淨,層均勻,器面晶瑩光淨,曲線柔和自然,器面上遍佈黑色、米黃色淺線相互交織而成的“金絲鐵線”開片紋,還有同為瓷質的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由整塊銀打製而成的包漿幽亮的七孔香插筒,分別插著紫銅繡節款式的香匙、香夾、壓灰扇、探針、頂花、灰鏟、香帚。聞所未聞各式各樣的香具讓季凡和蘇晚亭看得有些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看見沒,這才是真正玩香品香之人啊!”蘇晚亭衝著季凡笑道。

“品香與飲茶、插花、下棋博奕、吟詩作畫等同為一項高雅的藝術,由於它是一項燒錢的休閒,這種侈昂貴的活動,並非人人可為,即使在古代,品香也都是貴族專屬的。中國香文化是大自然與人文智慧交融昇華的物化體現,它強調‘淨心契道,品評審美,勵志翰文,調和身心’這四種美德。”薰樹禮神情愉悅地說道。

“自春秋至漢魏開始初步發展,早在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薰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五代的詩人羅隱在詩中曾這樣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到了盛唐,薰香已經很普遍了。進入宋代,由於士大夫崇尚高標準的物質生活,又著力從精神層面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充套件到普通老百姓,遍及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裡,由於戰亂頻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品香也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這爐幽香傳至清末,終於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

幽滺書擝 UUTxt。 全紋字版閱鍍

淘盡黃沙始見金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六國五味的香料 字數:3657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聽到董樹禮詳盡介紹,季凡腦海裡不由浮現出清代女詩人席佩蘭的詩句。

“記得我最早接觸薰香還是在十歲左右,那時我家鄰居有個書香門第的王教授,他家裡有個女孩子與我年齡相仿,我經常到她家裡去玩。她家有個熏籠,像農村桌子罩菜用的,它是用竹子編成的,上面有很有小孔,一尺來高,裡面放著一個大盤子,盤內一半是水,中間放著博山爐。當時我覺得非常好奇,就打聽這是做什麼用的,她得意地告訴我說這是薰衣服用的。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她家就會用這熏籠燻一下衣服,我和她在一起玩的時候,從她身上衣袖裡會散發出一股幽香,聞起來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