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二人之間少年人真誠不藏私的友情。貴為天子,還是和常人一樣,在其尊貴和威嚴的面具下,有真實的人性的弱點,一樣會愛會憤,會喜會悲。聽小寶講了順治在五臺山出家,以及要小寶轉告給他“永不加賦”的一席話,康熙不覺怔怔流出了眼淚。他畢竟不如常人,可以無拘無束地隨心所欲表露情感和行事,他的權力帶給他更多的責任,使他有更多的避忌,考慮更多的後果。

康熙給小寶的密旨,以四幅圖畫示意,這是亙古未有之事,只能發生在這一對少年哥們身上,天大之事,還是離不了童心童趣。小寶在少林寺出家只是過渡和幌子,正經差事是藉此機會帶少林寺武僧去五臺山保護順治,以此遮人耳目,不會興師動眾。康熙的心機,確是巧妙。

康熙和順治父子相見時那種真情流露之處最為感人。

寫康熙和順治父子相見的場面,是虛寫和側寫,著筆不多。只見康熙抱著順治雙腳放聲大哭,而順治也熱淚滾滾,輕摸康熙的頭頂,說道:“痴兒,痴兒。”而後重點渲染康熙與順治父子相會的心情激盪,是康熙從順治的房中出來,心潮澎湃,拉著小寶同在門外庭前階石上並肩而坐的一番談心。

康熙:聖明仁君完成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2)

康熙少年皇帝,擔當諸多國家大事,外表英明聖斷,其實內心一樣有柔弱處,本有父王可以依託和分擔,但順治出家,千斤重擔只能一人承擔。平日他是絕不會如此推心置腹將自己的想法說給小寶聽的,此次真情激盪,不能平靜,而小寶這少年哥們,就成了康熙最好的談話物件。

對順治父子連心的感情,體現在康熙對小寶說,他永不敢忘順治所囑愛惜百姓,永不加賦這句話上。戀戀不捨,渴望父愛,渴望友情的理解和支援,康熙是個有血有肉很重感情的開明仁君。做皇帝,要對得起天下的百姓,這樣的想法,真是不容易,讀者不由得不喜歡這個深情重義的少年天子。

對社會的認識,康熙也是極深刻和明達。他甚至能理解漢人對清人的憤怒和不滿,承認清兵入關殺人放火,害死無數百姓是做的大大的惡事。所以他想當好皇帝,對漢人百姓仁愛和給予補償和贖罪。對當前政治形勢,康熙更是分析精闢,瞭如指掌,他知道矛盾的關鍵是在平西王吳三桂處,吳三桂是他政權最大的威脅,但又不能急於求成,循序漸進,有必勝之算時,才會動手加以清算。心中無數的家國大事,康熙只能把渴望父愛的親情先收拾起來,放過一旁,最終不得不離開父皇之時,康熙再次泫然欲涕,依依不捨。

康熙對小寶談了這許多心事,小寶雖是忠實聽眾,其實似懂非懂,不過康熙對他的這種友情,小寶絕不是不知的。九難行刺康熙,小寶挺身而出代康熙捱了一劍,這見出小寶的真心和感情,平日小寶滑頭,真真假假,但關鍵時候,卻是貨真價實,這是小寶最寶貴之處。

康熙這個少年皇帝,確是有非凡過人的才能,見識之高,讓人佩服。身處深宮,卻對天下大事瞭如指掌,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天地會英雄們的反清復明大計,是沒有指望了。凡是愛惜百姓,必能享國長久;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百姓之天下,能想到這些治國安邦的道理,康熙的龍庭自然可以穩坐。書中插入南懷仁、湯若望為康熙授課一段,足以見出康熙的開明。

康熙這個聖明仁君的角色,當得也絕不輕易。他為之犧牲多少常人的快樂,沒有人會去體諒他。日夜操勞,縈懷於國家大事,小寶和建寧公主在胡天胡地之時,康熙還在對著地圖發愣。比較起來,小寶真是討巧和快樂得多了。讀此書,沒有哪個讀者願意當康熙,誰都願意是小寶,只憑虛妄的言辭和福氣,便能搞定一切。

康熙對吳三桂的分析,對開戰局勢的判斷,處處見出其雄才大略。大時局的決定,並不在幾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