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十八章 靜夜思(求月票!)
別的地方官遠離廟堂,看到這封邸報大概要迷惑不已。但李太守在內閣的要緊位置上坐過半年分票中書,並親身經歷了兩代閣臣交接,與很多關鍵人物有過比較近距離的接觸,所以對宮廷內情遠比一般地方官要了解得多。
在邸報上看到,慈聖皇太后居然反文官反人類的重設司禮監,站在文官立場上,本該表示憤怒的李佑不知為何感到很好笑。
她老人家曾經的理想可是“女中堯舜”和青史留名哪,把文官視為洪水猛獸的司禮監重新開張起來,這是徹底覺悟了麼?
源頭大概是起源於一年前那場決定首輔次輔的大朝議罷。在李中書的挑撥之下,全體文官曾經有意無意的暫時疏離慈聖宮,包括之前的太后盟友☆後局面完全失控,這讓錢太后悲憤的當廷落淚,被視為背叛的李大人便成了出氣筒。
李佑拿著邸報暗暗揣測,重設司禮監,抬舉勳貴地位,既為的是制衡文官,也稱得上是慈聖宮將怨氣發洩出來的體現啊,就和把他貶斥到地方洩憤一樣。
大概從那次大朝議之後,她老人家終於意識到,“女中堯舜”就是鏡花水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以不再追求這種虛無縹緲的捧殺了。
是的,從本質上說這就是捧殺。文官捧誰當“堯舜”,誰就要照著“堯舜”的標準去做,至於標準是誰定的,自然還是文官和讀書人。
而且,錢太后也許還抱有“最後瘋狂”的心態。她左右是快交班了,也就不用管後事如何,先做下了再說。再差她也是供奉在深宮的皇太后,誰又能動她半分?
揣摩完錢太后的心態,李佑又重新閱覽了一遍邸報,細看“司禮監”和“勳貴”這兩條訊息,發現措辭語氣大有不同。
重設司禮監,用的是確定性語氣。不容置疑的既成事實式語氣;而抬舉勳貴入廷議,則是醞釀未定的語氣。
想了想♀兩者比較起來,難度果然是有區別的。司禮監的名聲在文官心中雖然比勳貴更惡劣,但重設司禮監卻相對要簡單的多。
大小太監都是皇家家奴,內監衙門的設定調配都是皇家自己的事。司禮監再特殊也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對自家的家奴,皇帝想怎麼辦就可以怎麼辦,從理論上與外朝沒有關係≥觀大明歷史,皇帝整治內監比整治文官要簡單輕鬆的多,往往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全看捨得捨不得。
慈聖皇太后覺得親批奏本太累,想在宮廷中重設司禮監作為助手,以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就像平常人家聘個寫文書的西席先生一樣,外人誰管得著?
雖然這個寫字西席可能會利用機會延伸出無數權力,但除了講空洞道理♀朝文官從法理上沒有阻止重設司禮監的理由和方法,又不可能公然闖進皇宮圍堵司禮監。
與重設司禮監不同,選出若干勳貴成為廷議的正式成員。那就是另一種狀況了。
要知道≡從朝會成了禮儀性的擺設後,大明朝廷的議事制度主要有三種,朝議、廷議、部議。
其中在君臣相隔的傳統中,只有重臣參加的廷議是最重要的一種議事。是外朝政治的核心。而廷議結果要奏請天子定奪,天子不同意只能再次下發廷議。直到雙方達成共識為止。
真正的廷議,參加人員範圍無論大小,只在內閣、六部、科道里打轉,不包括勳貴。但從景和朝以來,慈聖太后召開的朝議,包括李佑參加過的那些次,其實都是廷議的變種。
因為錢太后畢竟不是皇帝,有很多微妙之處,需要親臨現場№一方面,錢太后要塑造“女中堯舜”形象,所以常常很勤奮的親自參加議事,但又不主導議論。
結果把大臣自主的廷議變成了名為朝議、本質還是廷議的模式,區別只是議論結果由會後上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