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在談到自己的文化生活時,許多受訪者提到的往往是自己日常在住房、服裝、飲食、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而很少涉及其他。國外許多社會學研究表明:文化選擇仍在受到階級的影響。布迪厄就從人們對偵探故事、冒險故事、歷史、圖片藝術書、小說、哲學、政治、經濟、科學等類別書籍的不同選擇上來對他們的階級屬性加以判斷。Bourdieu,op�cit�; p�119�甘斯也認為,美國社會的趣味文化也表現在他們所喜愛的繪畫、音樂、小說、紀實、詩歌、報刊、電影、電視節目、建築、喜愛的食品等方面;比如,那些著迷於搖滾樂的人不會在第二天去聽室內樂,喜歡讀流行小說的人不會去買“嚴肅”小說。Gans; op�cit�; pp�92~95; 8~9�那麼,中國中產群體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藝術消費呢?中國中產在這些方面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我們認為,從中產的文化消費入手能更加清楚地說明他們與其他階層間的區隔之感,因此,我們的調查從文化閱讀入手,亦即是調查他們在書籍、報刊、影視等方面的閱讀情況,兼及其他文化活動的欣賞等文化類消費。

文化消費:品味區隔與閱讀差異

那些自認為處於中產下層的人更多地贊同品味差異透過消費體現,他們認為,經濟能力制約了個體有品味的文化欣賞活動,N1就直言不諱地說,她也想去觀看一些演出,可是票價的高昂會使她對這一類的文化消費躊躇再三,三四百塊錢一張票,一家三口就得一千多元;七八百塊錢一張票的演出,她基本上不會去考慮。這一情形並非只在中國存在,甘斯在談到美國不同階級的文化消費時這樣描述:“中、低收入者無法承受去歌劇院的費用,而且常常會在為富裕階層設計的文化場所裡感到不自在。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年薪不足三萬美元的人,有54%一年只去一次博物館或者從未去過,一半以上的人認為不自在是主要原因。”Ibid�; p�8�那些處於中上層的人雖然也表示觀看演出與展覽可以說明趣味的高下,但個人的氣質才是品味的關鍵。訪談物件N2認為,人人都會追求品味,不管他是中產階層還是農民,只不過中產階層的品味、格調肯定要高,比如在衣著上他就要穿得比較得體,不見得價格要多高。“如果白領他能夠穿名牌啦,當然也是有品味的。這裡就千差萬別了,服裝都有品味。非常重要的就是氣質了”,氣質“和你的文化、閱讀,包括你對時尚的認識”都有關係。這裡,對電話調查問卷的分析將便於我們從數量上對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行為進行把握。

不管是中產還是非中產,人們都將“文化”與知識和工作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密切地聯絡起來,在這一點上,中產與非中產群體之間並不存在多少群體差別。但當談到文化對個人在生活品味、個人魅力、財富、社會地位及影響他人觀點的能力等方面會存在怎樣的影響上,兩種不同的地位群體之間則存在著較為不同的見解。中產群體中有27%的人認為文化與生活品味有著密切的聯絡,而非中產群體中持此觀點的只有20%(P=0�027);有33%的中產者認為文化可以帶來財富,只有23%的非中產者贊同這一說法(P=0�010);21%的中產者認可文化對社會地位的影響,非中產群體中只有15%的人同意這一觀點(P=0�037)。這些差異都說明,中產群體更贊同文化對於個人聲望、地位與財富等的提升作用,而非中產群體則傾向於認為個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能說明他的生活品味、魅力、財富和地位等。這種差異透露出中產與非中產群體對文化與品味、財富、地位等關係上的不同理解。

比較明顯的一點是,受教育經歷對個人品味的影響得到人們的重視。S2,一位銀行中層管理人員認為,從自己接觸過的很多人來看,那些從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