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像颳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

“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指人們對事物的某種品性或特質有強烈的自我知覺,印象比較深刻、突出,這種強烈的感覺就像月暈形成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是在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的。我們完全可以把“暈輪效應”通俗化為“情人眼裡出西施”,也就是說,由於它的作用,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變成光圈被誇大,其他優點或缺點也就退隱到光圈背後視而不見了。甚至只要認為某個人不錯,就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便認為他所使用過的東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錯。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5)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曾做過一個心理實驗:讓一位演講者在某大學兩個班級分別做內容相同的演講。演講前,凱利對甲班學生說演講者熱情可親,對乙班學生說演講者不易接近。演講結束後,甲班學生與演講者親密攀談,而乙班學生則對演講者冷淡迴避。同一個人做同樣的演講,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於學生們受凱利的引導後戴上了有色眼鏡,使得演講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環。

在現實生活中,暈輪效應隨處可見。熱戀中的兩個人,由於暈輪效應的影響,雙方就會被理想化:男方變成了白馬王子,女方變成了仙女下凡。此時,在戀愛雙方的眼裡,對方都變得完美無瑕,即使有某些缺點也變成了情人眼裡的優點:臉色蒼白稱“潔白無瑕”,臉上黑痣稱“美人痣”,纖細瘦弱稱“苗條勻稱”,身材肥胖稱“豐滿*”。

在教育中,暈輪效應也很常見。當老師對某個學生有好感時,會覺得這個學生什麼都好,吹牛說大話是口才好,善於表現則是表演能力強,即便是犯了錯誤也會給予最徹底的理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嘛!

小故事

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專家曾給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題:“一艘船上有75條牛,32只羊,那麼船長有幾歲?”

專家斷言,如果有學生做出答案,那說明學校把孩子教笨了。結果,超過90%的學生做出了答案,有的用減法:75…32=43(歲);也有的用加法:75+32=107(歲)。只有不到10%的學生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

當然,認為這題無法解答的學生是正確的,因為這道題只不過是一則歐洲笑話,不可能有答案。這些做出答案的學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不可能不能做。”

家庭教育要避免偏見

“暈輪效應”是一種對人、對事物最原始、最簡單的認識。它是以直覺代替周密的觀察、用情緒體驗代替理智判斷的認識方法。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父母很容易在評價孩子的優缺點時一葉障目,以偏概全。這種由“暈輪效應”帶來的教育偏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人們常說“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優秀表現,往往使父母們忽略或原諒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卻有可能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造成不好的影響。例如,有個孩子生性調皮,愛吃零食,甚至透過借錢、騙錢來滿足自己貪吃的慾望,可父母卻認為這是孩子聰明的表現,將來一定會有出息。這種觀念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會助長孩子惡習的漫延。

面對自己的孩子,愛會讓許多父母“失明”,使他們的評判標準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孩子是延續血脈的小火苗,在父母眼裡就是美好的未來!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