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霧。
“上海戰事結束,日軍退兵了!”
“什……什麼?這……這怎麼可能……”
楊永泰第一反應這是誤報,但隨即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編下如此彌天大謊?不過,他隨即就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戰事結束,日軍退兵?沒有說全殲日軍,或是重創日軍,偏偏是撤軍,那就有很大一種可能,吳孝良與日軍達成了某種協議。
這麼大的事,吳孝良竟敢揹著委員長與日軍私自交涉,這問題可就嚴重了。淞滬戰役就此結束,他吳孝良無疑將功勞都攬在了自家身上,由江西放棄剿共趕赴上海的十一師則成了搶功勞不成的笑話,也定然會被國內馮、閻、李等人恥笑。
再往深層次上探究,吳孝良揹著委員長停戰,就是沒把蔣正這個領袖放在眼裡,甚至可以說是居功自傲,準備自立門戶的宣言。這也算是報了此前調其前往浙江,準備搶其功勞的一箭之仇吧。
楊永泰心大喜,他絕不會放過這個落井下石的好機會。
“委座,吳維其心可誅,此人反骨已現,還是早作籌謀為好!”
蔣正這才坐回椅子,沉聲道:“如果在淞滬戰役之前,以南京央的名義如何處置吳維都不過分,也不會激起多大的風浪。但如今不同了,他吳維在淞滬一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時誰打壓他,誰就是站在了洶洶輿論的對立面上。”他站起身在屋子裡跺了幾步。
“所以,對於吳維此人,不但不能打壓,還要大封大賞,以堵悠悠眾口啊!”
楊永泰搖頭卻笑道:“委座勿憂,吳維既然想獨攬大功便成全他就是,行政院長一職由於淞滬戰事一直空懸,汪兆銘垂涎已久,不如……”
意思在明顯不過,吳孝良功勞大讓他做個行政院長一點都不為過,但這行政院長卻是燙手的山芋,一旦他吳孝良接受了任命,必然會得罪了汪兆銘,到時候平白多了一個勁敵。
“僅僅如此還不夠,再許其一個師的番號,但國家正值多事之秋,須容不得馬放南山。所以,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北上對付華北日軍,二是進入江西剿匪!”
……
上海光復,在外人看來,日軍是灰溜溜的神秘撤走。實際上,吳孝良提出的條件仍舊十分苛刻,在滬日軍撤離上海之前,必須先棄械,再登船!
白川義則走了,植田謙吉走了,岡村寧次也走了,他看似勝利,卻似乎又回到了起點。深秋的風帶起陣陣寒意,吳孝良遲遲沒有進入上海。最終,他將這份榮耀讓給了張治的第五軍,因為他已經預感到國內翻滾的黑雲正向他襲來,大有壓城欲摧之勢。
第511章 再見(一)
張治的第五軍進入上海後的第三天,吳孝良帶著警備司令部也極為低調的進了城。經過數月大戰上海市區內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坍塌焦黑的樓房,以及散落在街上無人收拾的屍體。
吳孝良禁不住皺起眉頭,大戰之後首要處理的就應該是市區內的屍體,雖然時值深秋氣溫下降,已經沒有八。九月份那麼炎熱,可時間長了這些屍體一樣要**潰爛,防疫就要成了目前的重之重。
楊效歐仍舊與吳孝良不離左右,大戰結束他的第二軍損失也頗重,不過還沒到傷筋動骨的程度,所以心情很是舒暢,看到一路破敗慘況縱是他經過連年的混戰也不禁為之動容。經此一戰之後,上海又不知道要多少時間才能恢復舊日的繁華。身邊少了那個總拉著他探討時局的宋希廉,他覺得耳邊清淨了不少,由於,上海戰事的結束,宋希廉帶著本部人馬返回南京歸建。
想起宋希廉,一向對央軍沒有好感的楊效歐不禁搖頭一笑,這傢伙到還真沒老蔣嫡系那一套,眼比天高,桀驁不馴的那些臭脾氣,相反還很隨和,好相處的緊,否則也不能和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