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湖有一個小機場,由於跑道長度受限,宋彪所乘坐的fd…9無法降落在那裡,他也不打算繼續轉乘小型貨客機,就直接乘坐汽車沿著環山公路進入瀛湖山區。

這裡是大山延綿數百里,不是在偵查衛星的時代裡,你幾乎都很難相信這裡還會居住著人,更不可能相信這裡還有一個規模龐大研究基地。

因為這裡缺乏廣闊的土地,而研究院的分支機構又比較多,加上環境封閉,距離縣城有十公里遠,以及保密工作的需要,整個研究院被分拆成六片,分散在山嶺之間,相互只能靠汽車通行,從這裡到最近的西城縣,最佳的通行方式是乘船從漢水一路而行。

到了研究院的瀛湖總部區,宋彪在這裡先接見了在此等候的二十多名科學家和工程人員代表,逐一感謝他們常年避居在此的辛勤工作。

隨後,在勞友章的陪同下,宋彪穿上了銀色的防輻射服,帶上面罩之後一起前往重水反應堆視察。

正常來說,核電站只要起建,其規模都必然是非常龐大的,小型化反而更需要技術,帝國的這一座實驗反應堆雖然主要是實驗性質,其佔地規模也達到了一個足球場的範圍,整體位於地下三十米深的基地中,為了達到冷卻效果,本身採用四個迴路供電以保證冷卻系統的運轉。

這些冷卻水在煮沸之後用於汽輪發電,再反饋回電網。

本身發電是不能完全用於子系統的運轉,只能提供自備電,因為這一系統還存在著太多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測性,萬一發生問題就將會成為大問題。

如果確定無法解決,這裡將會直接灌注水泥掩埋。

宋彪對核世界並不缺乏瞭解,只是深處在這個世界中,他所看到的各種東西都還是很陌生的。特別是在重水處理廠,整個工藝流程設計和設施的督造都是勞友章親自負責,單純依靠電解來提純重水的耗費率太大。哪怕得到的富餘產品是氫氣和氧氣,成本也過於高昂,為此,勞友章從1925年就著手進行化學工藝提取重水的研究工作。

目前進展的還是不錯的。只是在現有的工藝流程中,電力消耗仍然較大,並且工藝極端複雜。催化劑損耗率高,故障率高,想要研製新的工藝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經費,只能是在繼續研究新的化學工藝基礎上,不斷改進現有的裝置,增加產出率,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特別是在催化劑的改良上也專門有其他的多家研究機構同時負責。

造核武器很難,重水就是第一關。

提煉重水不難,一克、兩克總是很容易,要想保證帝國的核研究規模。每年就需要數十噸,而在新的重水反應堆啟動之後,每年就至少需要數千噸的重水。

納粹德國當時正處於戰爭階段,國力緊張,根本無法呼叫足夠的電力進行重水分解,只能從挪威調集重水,原因就在於挪威的水力資源異常豐富,大型水電站很多,結果這事還是被同盟國暗中破壞了。

帝國採取催化劑反應的方法提取重水,成本也不低,電力消耗也不少,只是產能勉強有所保障。

在勞友章的陪同下參觀了本地的重水處理廠後,也聽了勞友章等人的講解,宋彪也意識到重水問題處理不了,帝國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核工業的發展問題,更解決不了原子彈的問題。

從重水處理廠走出來,還在前往鈾儲備所的路上,宋彪就和勞友章吩咐道:“重水提取的工業生產必須要有重大的突破,光靠目前的這種方式耗費能源規模還是太大了,也不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

勞友章道:“目前有兩個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可能性極高的,一個是四川大學提出的氨氫交換法,另一個是震旦大學提出的硫化氫交換法。我們的氨工業發展比較快,產能充裕,成本低廉,這顯然是最好的一條路,但四川大學的技術實力不足,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