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臺蔡榮桂先生的注意,心想這孩子還真能“造魔”,認為他有創意。於是蔡先生與蕭、葉商議之後,開始為馬連良多說一些正工老生的戲了。

頭一出正戲是與二科的程連喜、王連甫合演的《黃鶴樓》,是蔡榮桂先生所授,馬連良在戲中飾劉備。葉春善社長一見這孩子扮像雍容華貴,心中甚是喜歡,從此讓蕭、蔡二位先生給馬多排正戲,小戲如《借趙雲》、《狀元譜》,大戲如《失空斬》、《四郎探母》等排了不少。

在科裡除了演本工戲外,還要飾演一些其他行當的配角戲。馬連良曾演過武生、小花臉和老旦等行當。特別是《朱痧痣》、《金水橋》、《法門寺》中的老旦,扮相惟妙惟肖,臺下頗有人緣,有人建議讓他改學老旦。葉社長生怕人才被埋沒,說道:“唱老旦的有幾個龔雲甫呀?”對徒弟的愛護欣賞之情溢於言表,話語中多少流露出偏袒之意。

與性格外向、威風八面的葉春善相比,“喜連成”總教習蕭長華則是個沉默寡言、運籌帷幄的人物,是科班裡的諸葛亮,有“軍師”的美譽。“喜連成”在葉、蕭二人的慘淡經營下羽翼日漸豐滿,東家牛子厚的投資有了回報。一日,辦事認真的葉春善催促蕭先生給牛東家儘快匯錢,蕭憑藉自己對時局的觀察認為不妥,就對葉說:“二哥,東家的錢一定要匯,但不一定要現在就辦。一來是東家並沒有急於要錢的意思;二來是科班剛有點起色,您就把咱們的家底全交了,一旦時局不妙,東家那邊再匯不來錢,這上百個孩子吃什麼呀?”葉認為有理,就向蕭要主意。蕭說:“咱們不如寫封假的求援信,詐稱買賣不好,看看牛東家反應。如果東家說,不用怕,他會匯錢來支援,說明他那邊安然無恙,咱們就把錢匯出去;如果他匯不了錢,咱們手頭這點錢還能抵擋一陣。”牛子厚的回信讓葉春善大吃一驚,牛目前正處在自顧不暇的階段,望葉等好自為之。葉從此對蕭深信不疑。蕭長華先生認為,連良這孩子扮像瀟灑,身上邊式、好看,道白與唱功均適合演衰派老生戲。於是又給他說了《四進士》、《一捧雪》等戲,每演必列大軸,馬連良逐漸走紅。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學藝生涯(7)

馬連良在業界漸漸小有名氣之時,“伶界大王”譚鑫培尚活躍於舞臺。他晚年的琴師徐蘭沅和鼓師劉長順,成為老譚(時人對譚鑫培的愛稱)不可稍離的樑柱人物。譚去世後,葉社長重金禮聘徐、劉二位來為馬連良操琴、司鼓,力捧愛徒。當年的觀眾多崇拜老譚為偶像,能在舞臺上再度見到徐、劉二位亦屬幸事。看到臺上場面與老譚時代一般無二,少年馬連良又得徐、劉二位相助,觀眾從心理上對他就有了些傾向性。況且,馬連良在臺上唱戲,從不惜力,總是滿宮滿調,漸漸成了科中的臺柱人物。儘管如此,馬連良深知觀眾對他熱情鼓勵,一多半是衝著徐、劉二位來的,正應了“新竹還需老竹扶”這句老話。看來紅花再好,也要有綠葉相配,不能做“光桿牡丹”。戲班整體陣容的強大,才是制勝的法寶。這一想法後來成為影響他藝術生涯的重要觀念之一。

1912年,“喜連成”科班的出資人、吉林富商牛子厚由於經商失敗,無力負擔科班的資金,就將它轉手給了北京外館首富沈昆先生。沈家是做口外蒙古及俄國等地生意的商人,從此將科班更名為“富連成”,簡稱“富社”。到了1916年,馬連良已演了不少由他擔綱主角的正工老生戲,如《武家坡》、《法門寺》、《雍涼關》等。這年蕭長華先生決定復排經典連臺本戲《三國志》,其中至關重要的諸葛亮一角決定由馬連良來擔任。這出戏是“富社”的拿手好戲,每貼必滿,其他科班都望塵莫及。因為戲佔的人多,行當全,只有“富社”有這個優勢;另外,只有蕭長華才有此密本,並有能力負責全盤“總講”,即排戲、導戲。由於戲的內容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