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只是自“中東路”事件以來,國內輿論對漢卿此舉是一片讚譽之聲,這時如果蔣委員長同意和談,勢必被人認為對外軟弱,民意洶洶,蔣委員長是不能不做考慮的。”

葛光庭的話讓宋哲武眼前不由一亮,他基本明白蔣介石不同意談判解決“中東路事件”的原因了。他還可以肯定張學良要武力收回“中東路”這件事是一定跟蔣介石說了,而蔣介石也是一定同意、支援的。

蘇聯的一味退讓使張學良誤以為蘇聯軟弱可欺,加上他身邊的人的推波助瀾,張學良這個熱血青年一時頭腦發熱,採用了武力強行收回“中東路”的下策。而且事情發展到現在,蘇聯也很有責任,正是他們的一再忍讓,才給了張學良武力解決問題的信心。不過,這也怨不得張學良,張學良畢竟僅是一個年僅二十八歲的年輕人,做事輕率,考慮不周,這也是難免的。

蔣介石最初的想法同張學良應該是大同小異,大概他也認為蘇聯現在忙於應付西歐列強,無力東顧,正好可以藉此收回“中東路”,在國際、國內樹立威望。只是蔣介石比張學良要考慮的周全些,他把張學良推到前臺,中央並沒有明令給張學良,甚至張學良對在北平和他的會晤內容三緘其口,也一定是應蔣介石的要求才如此。

蔣介石的打算應該是這樣,如果蘇聯忍氣吞下這顆苦果,他就會站出來接受國人的讚譽,他本人在國際國內的威望也都會大副上升,這對於他即將收復國內各個地方勢力是大有益處的;而一旦蘇聯一怒出兵,引起中蘇兩國的戰爭,那罪魁禍首也是他張學良,同他蔣中正可是沒有半點關係,對他的威望也不會有絲毫的損害。甚至那時再由中央政府出面和蘇聯談判解決問題,還會使他的威望有所提高。當然,張學良的威望可是會一落千丈,不過這可正是蔣介石最希望看到的。

蔣介石的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雖然不錯,可也只能用在張學良這個滿身俠義風度的毛頭小子的身上,如果換在國內的其他地方豪強的身上,那是行不通的,這些人是都會看穿蔣介石的“險惡’用心的,更不要說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這幾個老jian巨猾的人精了。

蔣介石現在之所以不同意談判解決“中東路“問題,正是基於上述的想法,現在國內輿論對張學良的做法大加讚賞,這讓張少帥的威望大增,蔣介石如果這個時候同蘇聯談判,他蔣中正在國內輿論中就會是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罪人,gcd和以汪精衛為首的改組派們就是罵他蔣中正是漢jian都是有可能的。

蔣介石這是再等,他要等張學良敗了之後才會談判,甚至就是談判也要由張學良來和蘇聯人談,這個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罪名,他蔣中正可不會背。

可是這場戰爭是不能失敗的,至少是不能敗得很慘,如果那樣中國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這個代價蔣介石不會意識到,可宋哲武這個穿越人士可是很清楚的。

歷史上,正是由於東北軍戰敗,蘇聯雖然在恢復“中東路“的權益後撤兵,可是他們並沒有撤回他們以前的所謂邊界,而是就勢賴在黑龍江上的黑瞎子島,宋哲武可是知道,黑瞎子島直到八十年後才有一半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

可就是這樣,俄羅斯人還覺得他們受到了莫大的羞辱。而且,中國從此失去了對黑龍江主航道的控制權;這還只是其一,更為嚴重的是,原本在27年中蘇在內外蒙交界處發生了一次小規模衝突,蘇聯由於忙於應付西方列強的威脅,無力在東方再樹立一個潛在的敵人,已經把駐紮在外蒙境內的蘇軍全部撤回到蘇聯境內。可是經過這場戰爭,蘇聯人的野心再次膨脹起來,蘇軍不僅重新回到外蒙,甚至還明目張膽地把外蒙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大部劃歸蘇聯。

宋哲武還認為,也許正是這場中蘇之戰,才給了日本人以更大的自信,刺激出他們對中國更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