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傷心!”除了說話以外,他還花不少時間觀看、渴慕和希望。
做愛屢試不成以後,他要找個驗方治陽萎。“但是簡直難以相信,這個人從來沒有本事撩動女人春興,一直是一杆沒有子彈的空槍筒,還無自知之明。
不,我在行,只是還沒摸出個道道來。”另一個人物馬克·弗羅斯特,寫短小的朦朧詩,不知怎的令人聯想“便秘和大便不暢”。他是地道的發育不全(對女人視若無睹,甚至看不出女人在勾引他),也是標準的小地方二流詩人(自稱為“新奧爾良的最佳詩人”)。
塔利亞菲羅(不是作家)和弗羅斯特(便秘而發育不全的詩人)都不足以激發諾西卡號船上其他遊客的好奇。另一個二流詩人伊娃·瓦伊斯曼倒是帶動了好幾次有趣的討論,大談藝術。她的朋友道生·費爾柴爾德認為很難把她的自戀式詩歌同她的生活“對上號”;對號的想法,伊娃的哥哥朱利烏斯一開始就認為行不通。朱利烏斯反駁說,“書不是作者這個社會人的一部分”,而是“作者的私生活”“陰暗面”。因此“二者不可能對上號”。事實上,福克納筆下的伊娃·瓦伊斯曼的詩中的自戀情緒符合於我們看到的她的私生活:費爾柴爾德兄妹兩人談論她的詩歌時,她坐在那裡惦念著“珍妮的軟軟的身體”。同時,這兩個男人得出的一個理論,認為藝術是“一種不可告人的性變態”——倒是同她這位詩人的實踐相符合。費爾柴爾德說:“像是什麼不可告人的事,好比有人把你帶到一扇暗室的門前,你到底是進去呢?
還是不進去?”作為進去的表示,藝術成為個人的創造行為,由於自我是不分性別的,“因此可以不需要任何幫助便進行創造”。伊娃·瓦伊斯曼覺得這樣的創造可取,因為她害怕暗室,哪怕裡面只有她自己的其他形象。費爾柴爾德則認為,藝術對男人有雙重吸引力,它不僅代替你走近暗室中的禁果,還有更大的能耐。他說,女人“進入生活”,懷孕,生育子女,“不用藝術,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這類創造,男人“只能乾瞪眼”。但“在藝術中,男人可以不需要任何幫助便進行創造;他的所作所為全是他一個人的。我敢說,這就是性變態,不過正是這種性變態建造了沙特爾大教堂(17),塑造了李爾王(18)。”小說中的藝術談多半出自道生·費爾柴爾德和另外幾個人物、特別是朱利烏斯·瓦伊斯曼之口,福克納顯然借費爾柴爾德影射舍伍德·安德森。從前富有創造力的費爾柴爾德如今在瞎摸索瞎湊合。
儘管自己不承認,但作為積極有為的小說家的盛期已經過去。以前他具有海倫·貝爾德在福克納身上嗅到而不喜歡的那種品質:“一種貪婪,使藝術家永遠出神地手持筆記本”,吸收、分析“他經歷的美事,把活的變成死的”,為了日後或許寫或許不寫的什麼文章。這種藝術家只關心以後的用途,其他什麼都不關心,包括“愛情、青春、悲哀、希望和失望。”但在一個雕刻家戈登身上,我們看到這份貪婪、看到一個欲罷不能地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他早晚不歇地刻意精益求精。
其間他迷戀過帕屈裡夏·羅賓,此人顯然是海倫·貝爾德的化身。
戈登上場時,他滿足地同自己雕刻的一座“乳房扁平的童貞女孩的軀幹”生活在一起。他的這部作品“沒有動感,卻熱情永恆”,代表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不久,他被帕屈裡夏的“緊俏單薄的身子所吸引,乳房幾乎扁平,臀部瘦削得像個男孩子”。起先不過是“模模糊糊的困擾”,後來竟令他魂不守舍,既迷戀又推卻。
他向她的魅力投降而跟著她一起上船,一面罵自己是“神咒詛的傻瓜”,提醒自己是“要幹大事的人”,設法不理睬她。他告誡自己不能靠“麵包果腹”、要借“從混沌中揮汗而巧妙鑿成的形體”求生存,不能借女人的身體、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