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就只能用一個摩步師對戰兩個日軍主力師。

毫無疑問,不管是在裝備上,還是在人數上,一個摩步師都太少了。要知道,在中**隊裡,師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戰鬥單位,摩步師的滿員編制也就八千多人,而日軍主力師團的規模與美軍相當,即便像第二十一師這樣的新增主力師團,滿員也有一萬五千多人,幾乎是中**隊的兩倍。

當然,日軍主力師團的實際戰鬥人數要少得多。

這也可以理解,日軍是在境外作戰,即便出動了大批二線師團負責後勤保障,各個主力部隊也需要充足的保障人員與支援人員。比如在日軍第二十一師中,僅炮兵旅就有將近三千人,獨立後勤旅有兩千多人,另外還有防空營、警衛營、偵察營等等,除掉這些支援與保障部隊的話,三個戰鬥旅的官兵大約只有七千餘人。也就是說,在日軍主力師團中,作戰人員大約只佔了總兵力的一半左右。

與之相比,東北軍在本土作戰,不需要太多的後勤支援人員。更重要的是,中**隊主要以集團軍為單位參加大規模會戰,因此大部分後勤支援力量都編在集團軍下,各個戰鬥師所需的後勤支援人員就大大減少。比如在第六十五集團軍的摩步師中,只有一千多名後勤支援人員,其餘將近七千人都是戰鬥人員。

如此計算的話,摩步師的戰鬥力基本上與日軍主力師團旗鼓相當。

這一點,也從雙方的主戰裝備數量上看得出來。一個摩步師的主戰裝備就大致相當於日軍一個主力師團,如果戰鬥人員過少的話,自然不需要如此多的主戰裝備。

與兩倍於己的敵人戰鬥,確實是件很吃力的事情。

所幸的是,日軍坦克部隊的戰鬥力確實非常糟糕。第二十一師與第十九師又是在前線進行整編後成立的主力師團,主戰坦克全是美國貨,根本不適合日本坦克兵。如此一來,即便在坦克數量幾乎是對手兩倍的情況下,日軍也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問題是,戰場南面最為開闊,戰線也拉得最寬。

別忘了,在戰場北面,因為第十六集團軍守住了玉田縣,並且提前進入了防禦陣地,加上美軍在中路投入了第三機步師,所以雙方都沒有拉開了打,戰線較短,兵力非常集中,也就導致雙方投入的都是坦克部隊。

在南面戰場上,本來雙方投入的坦克就不多,戰線拉開後,更是不可能在每一處地點都動用坦克部隊。

結果就是,在很多地方,裝甲戰的主力成為了步兵戰車。

拼步戰,第六十五集團軍吃的虧就大了。

雖然日軍第二十一師與第十九師的步兵戰車也是美國貨,大多是m2a3與m3a3,基本上都是美軍淘汰下來的,有的甚至是美軍使用過的二手裝備,但是對日軍來說,美軍戰車還算合手,至少不存在裝彈困難的問題。

事實上,比起日軍的89式步兵戰車,美軍的m2與m3系列戰車更加皮實可靠。

要知道,這兩種戰車在美軍中服役了三十多年,參加過數次戰爭,經受過各種環境的考驗,不但技術成熟,還非常可靠,基本上不會掉鏈子,而日本研製的89式步兵戰車卻沒有這麼好的可靠性,經常在戰場上出問題。

這一點,與日本的90式、以及04式主戰坦克非常相似。

關鍵是,日軍在數量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可以說,步兵戰車之間的戰鬥,比坦克戰還要殘酷。原因很簡單,任何一種步兵戰車都沒有足夠厚實的裝甲,大多隻能抵禦大口徑機槍子彈,要想扛住機關炮的穿甲彈,往往需要增添附加裝甲。在戰場上,步兵戰車的最大特點就是機動靈活,而增添附加裝甲,必然降低戰術機動能力,從而降低了戰車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說,實戰中,特別是在野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