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設施的通風口。

小到人員掩體、大到戰略指揮中心,任何地下設施都有通風口。

一些大的地下設施,因為人員、裝置密集,排出的空氣肯定比較熱,特別是在環境溫度較低的夜晚,廢氣中帶的熱量就很容易被發現。

發現了通風口,也就發現了地下設施。

實戰證明,美軍確實在用這個辦法。正是如此,三營官兵想到的“土辦法”才發揮了作用,讓韓軍在那些有著五十多年曆史的防空洞上浪費了大量彈藥。

就在這一個半小時的轟炸中,至少有九成的鑽地炸彈白白用掉了。

如果志願軍官兵知道他們修建的防空洞竟然發揮了這麼大的作用,說不頂從朝鮮撤軍的時間就不是五八年,而是六八年了。

再有十年,三十多萬志願軍能把整個朝鮮都變成一座巨大的“防空洞

可惜的是,韓軍的轟炸太密集了。

即便只有一成的小直徑鑽地炸彈命中了真目標,也夠三營官兵喝一壺的了。

萬幸的是,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而不是在一瞬間投下全部炸彈。

遭到轟炸的時候,大部分洞窟裡的官兵都在表面陣地上作戰,或者護送傷員去了清川江北岸,只有兩座洞窟裡的十四名戰士沒有那麼幸運,在明白過來之前就被炸彈擊中。

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解脫吧,畢竟被炸死的話幾乎不會有時間感覺到痛楚。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個半小時內,弗軍沒有停止地面進攻!

當時,三營實際上只有兩個連,而且算上了補充的那個連的兵員。

他們要面對的是從三個方向上殺來的三個韓軍裝甲營。

這仗,基本上沒得打了。

即便黎衛東下的是死守的命令,三營官兵也只能在韓軍的擠迫下,邊打邊退。

直到身後就是清川江南岸河灘的時候,官兵們才收住腳步。

命令很清楚:死守。

在友軍的最後一名官兵撤到青”江北岸之前,三營必須留在安州城區內。

說得更透徹一點,就算是死,也要戰死在城區內,而不是到在河灘上!

絕不能退,更何況,身後就是一三三旅的兄弟!,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肌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第三十二章 全旅壓上

二二旅壓到最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六※※

因為到了十月份,朝鮮半島的降雨少了許多,清”江的流量大大減少,所以發動反擊的時候,各師旅是在不同地點渡河的。

退守的時候,情況就沒有這麼簡單了。韓軍奪回制空權之後,加大了轟炸力度。

能過河的地點就兩咋”一是介”二是安州。

不是這兩處地點的橋樑沒有被炸燬,而是這兩處地點的水流比較平緩,適合密集架設浮橋,特別是能夠讓坦克與重型卡車通行的大型浮橋。

機械橋?

清川江是朝鮮半島上數得上號的大江,就算在降雨比較少的旱季,下游的江面寬度也在一公里之上。

這世界上,長度超過一公里的機械橋還沒誕生呢。

安州本來就是一三三旅的防區,而退守的時候需要從安州透過的還有同師的一三四旅與一三五旅,以及四十四師的一三零旅與一三一旅,另外幾個旅去了介川。

按照軍隊中不成文的規矩,作為“東道主”一三三旅得負責殿後。

眼看著三營被韓軍趕了過來,一三三旅旅長霍弘光上校有點坐不住了。

與十五軍的其他高階軍官一樣,作為一名深受羅耀武薰陶的鐵血軍人,霍弘光不但脾氣大,還非常果斷。

軍長的命令不但下達給了三營,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