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家很好,兩家來往頻繁。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儲存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更為離奇的是,有一年恰巧兩家在同月同日同時辰生子,只不過胤家為女孩,陳家為男孩。胤禎聽說後,密令家人將陳閣老請來,並強調一定要帶著小孩。然後藉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了陳家。陳家發現孩子被換,大驚失色。但迫於對方權勢,不敢追究,也不敢聲張。沒想到,男孩天資聰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愛。不久康熙去世,傳皇位於胤禎。胤禎即位後,陳氏一門數人也都官至顯要。以後乾隆帝即位,對陳氏更是禮遇有加。乾隆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過海寧陳家,最後一次臨走時步至中門,對陳氏說:“以後若非皇帝親臨,這門不要輕易開啟。”從此這座門就再也沒被開啟過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提出另外一些證據,海寧陳氏的宅堂中有兩方皇帝親筆書寫的匾額,一方題為“愛日堂”,一方題為“春暉堂”。“愛日”一詞,是從漢賦大家揚雄《孝至》一文“孝子愛日”中來的,後世把兒子奉侍父母之日叫愛日。“春暉”一詞是從唐代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中來的。後人常以春暉來比喻母愛。這兩方匾額的題詞內容都有兒子尊敬和孝順父母的意思。後來,與海寧陳氏的兒子相交換的那個女孩便在海寧陳家成長,到了婚嫁年齡便嫁與江蘇常熟蔣氏,蔣氏專門為她築了一座小樓,後世稱之為“公主樓”。
《清代外史》書中還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歷史上的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儲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這些史料更讓人堅信乾隆是漢人之子。
但也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認為雍正帝有皇子十個,公主六個。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不是長子,推及情理根本沒必要把別姓的孩子換來當自己孩子以繼承王位。也就是說,雍正並不擔心無人繼承他的王位。而且,當時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麼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論證。因此,乾隆身世之謎是子虛烏有。
而從清代皇帝與海寧陳氏的關係來看,也純是君臣友誼。陳氏是清初的名門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陳家歷代都仕途通達,官居高職,煊赫一時。那位陳閣老,乾隆六年曾擔任內閣大學士,但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而被革職。當時乾隆還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傢俬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雍正初年,為了滿足錢塘江下游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大舉修建浙江海塘。但雍正帝忙於政務,而且海潮沖刷堤岸的危害還未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因此未能親自前往。乾隆即位後,對這項工程非常重視,數次南巡,有四次來到海寧勘察,那麼既然到了海寧,總得有個合適的住所。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陳氏由於做過康、雍、乾三朝宰輔,其家花園是海寧名勝,亭臺樓榭,花木扶疏,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這個園子本來叫“隅園”,乾隆帝把它改名為“安瀾園”。“安瀾”即水波不興之意,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臨視海寧,是為了巡視海塘工程,而不是為了探視父母。
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至於那兩塊匾額,據考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康熙在便殿召見群臣,說:“你們家中各有堂名,不妨當場寫給我。我寫出來賜給你們。”陳元龍奏稱,父親年逾八十,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