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趙如熙的話,崔夫人是徹底放下心來。

看樣子,趙如熙還是要參加會試的。只是她不願意再讓國子監的幾位先生受到指責,所以才沒有去國子監上課。

趙如熙說的這個問題,崔夫人也覺得有些難辦。

人活在世上,總得為別人著想,不能太過自私。

雖說尚德長公主去宮裡求一求,皇上可能會答應讓國子監的先生再指點趙如熙。但強人所難非君子所為。一旦尚德長公主開了口,皇上和國子監幾位先生對趙如熙的好感定然會大打折扣。

「夫子放心。我原先也料到了鄉試之後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把遇到的問題都問過諸位先生了。沒有他們指點,或許會試的名次不會太高,但過關應該是沒問題的。」趙如熙道。

其實鄉試和會試,考的題目形式都差不多,都是寫策論。只是策論涉及朝堂政事的深度和廣度不同。會試之後的殿試不過是走個過場,只要會試過了,基本都能做官。因此會試的題目都會涉及到當時的朝政,需要對某一項朝政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趙如熙原先只是在寫文章的形式上稍有欠缺。她畢竟不是從小就寫文言文的人。雖因為記憶力好熟記了四書五經,但對於古文涉獵不廣,在典故運用等方面略有不足。

這兩個月,國子監幾位先生列了一些書單,讓她在國子監借書來看,惡補她這一方面的缺陷;又在行文方式和言辭給她挑毛病。也因此,她才能在鄉試裡寫出無懈可擊的文章來。

把這方面缺失的知識補上之後,她在寫文章這方面就沒有什麼大毛病了。唯一的短板是對大晉的朝政不夠熟悉。

比如如果會試出題,讓他們議一議水利方面的問題。趙如熙對於大晉的水利並無瞭解,就不能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寫出來的文章就十分空泛。

所以這半年,她並不需要先生們再指點如何寫文章,而是應該多關心大晉的政事。

為了讓崔夫人和尚德長公主放心,趙如熙把這些問題都跟崔夫人說了。

崔夫人頓時作了難。

她跟尚德長公主都不關心時政,在這方面根本幫不了趙如熙。想來國子監的先生也沒辦法將這些問題給趙如熙作解答,畢竟他們都不參與朝政。

趙元勛只是個六品官,沒資格上朝,而且做官時日尚短,在這方面也幫不了趙如熙。康時霖也不行。

「你三位師兄都在朝廷做官,每日上朝,他們對這些肯定很熟悉。要不然你請教一下他們?」她提議道。

趙如熙搖搖頭:「這不大好。」

這些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說清楚的。三位師兄都忙,哪裡有空給她講解這些?

「不知道長公主殿下那裡有沒有關於大晉各方面情況的書籍或資料?還有近幾年來的邸報。沒有書籍的話,邸報也是最能瞭解大晉情況的東西。」

崔夫人精神一振:「好,我跟長公主殿下說說,我也找人幫你找找看,有沒有這方面的書籍。邸報應該是沒問題的。」

當初她們辦報紙的時候,還專門找過幾期邸報來研究過。她知道尚德長公主手裡是有邸報的。

趙如熙點點頭,見沒有什麼事了,就起身告辭。

隔了兩天,尚德長公主和崔夫人收集的邸報還沒送過來,趙如熙卻收到了王通送過來一大沓子資料。

這些資料裡除了近四屆鄉試和會試的前二十名的文章,還有五年來的每一期邸報,以及臣子向皇帝遞奏摺時寫的一類文章。

蕭令衍在信裡說,他回去問了一下準備參加會試的人,知道趙如熙或許需要這些東西。他便叫人收集了送來,希望對趙如熙有所幫助。

趙如熙頓時心暖得不行。

有男盆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