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內涵是“已經不只是在做夢了,這事已經有影子了。”

寶釵道:“也罷了。只是也有人作過,若題目多,這個也夾的上。我又有了一個。”

薛寶釵不再和她爭了,因為這些事都是過去的事了,所以擬菊花題,寫菊花詩,都是在回憶過去的事,過去的歷史,就和作者寫這本《石頭記》一樣。

所以一開始是回憶,回憶著,發現有些事情容易忘記,記憶模糊了,就成了“菊影”了。

湘雲道:“快說出來。”寶釵道:“《問菊》如何?”

因為時間久了,歷史會記不清了,所以要問,幾個作者之間會互相問:“你還記得那件事嗎?”

湘雲拍案叫妙,因接說道:“我也有了,《訪菊》如何?”

對於記不清的事,就要去弄清楚,因此要“訪菊,”也就是尋訪。

寶釵也贊有趣,因說道:“越性擬出十個來,寫上再來。”

說著,二人研墨蘸筆,湘雲便寫,寶釵便念,一時湊了十個。湘雲看了一遍,又笑道:“十個還不成幅,越性湊成十二個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畫冊頁一樣。”

寶釵聽說,又想了兩個,一共湊成十二。又說道:“既這樣,越性編出他個次序先後來。”

詩社寫詩的人主要就是寶黛釵,湘雲,探春這五個,《石頭記》作者也基本都在他們隱射的範圍之內,有薛寶釵,說明作者團隊裡有人曾經在滿清做過官,有探春,說明作者也有曾經在隆武朝做過官的,其他同理。

湘雲道:“如此更妙,竟弄成個菊譜了。”

寶釵道:“起首是《憶菊》;憶之不得,

這開始就是回憶,所以叫《憶菊》,但是有記不清的。

故訪,第二是《訪菊》;[這是探訪,查明歷史的真相]

訪之既得,便種,第三是《種菊》;[種菊就是開始寫了。]

種既盛開,故相對而賞,第四是《對菊》;[寫了之後還有校對。]

相對而興有餘,故折來供瓶為玩,第五是《供菊》;[校對過後,就要把書儲存好,重視起來,因此叫“供菊。”]

既供而不吟,亦覺菊無彩色,

第六便是《詠菊》;[詠菊就是吟詠,歌頌]

既入詞章,不可不供筆墨,第七便是《畫菊》;

[畫菊就是象畫畫一樣,用一些意向,留白,間色等手法,使這本書色彩更豐富。]

既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處,不禁有所問,第八便是《問菊》;

[問菊就是要問一問,這菊花到底有什麼含義,在古人的詩詞文章中,菊花代表的是隱逸,高潔,凌霜傲雪,書中用雪和霜代指滿清,那麼菊花就是不畏寒霜,堅貞不屈的代表。]

唐朝大詩人元稹就曾寫到: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也就是說,菊花開時,已經是在百花凋謝之後了,另外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借用,用菊花來營造出不願出仕,淡泊名利,返璞歸真的意境來。

菊如解語,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

如果讀者能讀懂其中的語言,就會把菊花帶在頭上,從書中學到作者堅貞不屈的精神,不忘逝去的故國,堅持鬥爭,反清復明。

從這裡看,帶菊花祭奠亡故的人或物,也是從《紅樓夢》中開始的,要知道的是,菊花在明朝之前都是代表長壽,吉祥,而不是現在常用在喪葬場合。

在明朝滅亡之後,有明朝遺民把這個習俗帶到了國外,17世紀後期,菊花傳到了法國,帶菊花祭奠逝者的習俗,開始慢慢出現,同時慢慢在日本,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