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地開始流傳。

到20世紀,法國才正式開始以菊花作為祭奠逝者的專用花卉,代表對逝者的哀悼。因此筆者猜測,菊花用來作為祭奠專用花,是從這本書裡開始的。

如此人事雖盡,猶有菊之可詠者,《菊影》《菊夢》二首續在第十第十一;

隨著明朝滅亡,事情過去,時間慢慢流逝,明朝的遺民也會隨之消失,但是事情雖然過去了,我們還可以詠菊花,從這本書裡看到他們曾經的樣子,因此叫“菊影,”“菊夢。”

末卷便以《殘菊》總收前題之盛。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最後的收尾,卻名“殘菊”,一個“殘”字就表明了,這本書註定是殘缺不全,作者不會給她一個完整的結尾,關於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破解完全部內容之後再來看就更容易明白了。

湘雲依說將題錄出,又看了一回,又問“該限何韻?”

寶釵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韻的,分明有好詩,何苦為韻所縛。咱們別學那小家派,只出題不拘韻。原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樂,並不為此而難人。”

這裡的限韻是在寫詩之前立個規矩,大家作詩的時候都要遵守,現在薛寶釵說不要限韻,就是不想守一些規矩了,前面解林黛玉的詠白海棠時說過,這本書是有很多創新的,獨特的寫作手法,因此,它不能用太多舊規矩束縛住。

湘雲道:“這話很是。這樣大家的詩還進一層。但只咱們五個人,這十二個題目,難道每人作十二首不成?”

寶釵道:“那也太難人了。將這題目謄好,都要七言律,明日貼在牆上。他們看了,誰作那一個就作那一個。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高才捷足者為尊。若十二首已全,便不許他後趕著又作,罰他就完了。”

湘雲道:“這倒也罷了。”二人商議妥貼,方才息燈安寢。要知端的,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