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陳洪綬畫作與紅樓夢(第1/3頁)
章節報錯
看完了第二十二回之後,我們來看第二十三回,這回寶玉的小廝帶回了一些禁書,有牡丹亭和西廂記等。
西廂記原名《會真記》,寶玉很快沉醉在這些書中,他在沁芳橋邊的桃花樹下看這些書時,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
剛好黛玉看到此時情景,忽然一陣風來,桃花落的他滿身滿書,滿地皆是。
寶玉觸景生情,他用衣襟兜起落花把花瓣撒入水中,黛玉看到之後覺的花瓣撒入水中是糟蹋了,便準備用花囊包好,要將這些埋起來,說這樣才是乾淨的。
在前文裡我們已經知道,作者將華夏擬寫成花,薛寶釵則是風,是雪,是水,將花瓣摧落,所以這裡比喻的就是滿清入關之後的情景。
黛玉不忍花瓣落入水中,隱喻的還是不忍華夏的文化隨著流水漂走,所以要埋在土裡,華夏大地的土壤將來可以再次孕育出燦爛的文化。
這裡脂批提到一個仙筆畫家,他一定不是隨隨便便就提起的,既然提示了有這個畫家,那麼其中一定有非常重要的資訊,我們先看原文: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裡作什麼?”
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
【庚辰側批:一幅採芝圖,非葬花圖也。】
鋤上掛著花囊,【蒙側批:真是韻人韻事!】
手內拿著花帚。【庚辰眉批:此圖欲畫之心久矣,誓不過仙筆不寫,恐褻我顰卿故也。己卯冬。】
【庚辰眉批:丁亥春間,偶識一浙省新發,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餘意。奈彼因宦緣所纏無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幾南行矣。餘至今耿耿,悵然之至。恨與阿顰結一筆墨之難若此!嘆嘆!丁亥夏。笏叟。】
這裡先評價黛玉的形象為“一幅採芝圖。”又說想畫這幅圖很久了,再說“誓不過仙筆不寫。”
我們要理解其中的含義,即不達到仙筆境界的畫家,是沒資格畫黛玉的,此時我們還要明白的一點是:黛玉是誰?
如果是表面故事,黛玉就是林黛玉,則沒有更多的意義,所以我們要明白,這裡的畫黛玉,指的是反面故事裡的為崇禎皇帝畫像。
那麼歷史上有機會為崇禎皇帝畫像的浙省仙筆畫家是誰呢?
經過查證發現,他就是明末畫家陳洪綬。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陳家村人。
他自幼天資穎異,善詩詞,工書法,尤精於繪事。早年啟蒙於藍瑛,後與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劉宗周、黃道周、祁彪佳諸師友影響。
崇禎三年(1630年)應會試未中。崇禎十二年(1639年)到北京宦遊,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後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但由於對當時政權的腐敗的不滿,當崇禎帝任命他為內廷供奉宮廷畫家時,他抗命不就。
只在皇宮裡轉了幾圈,他就辭官回家了。
後來南歸隱居紹興。明朝覆沒後,清兵入浙東,陳洪綬避難紹興雲門寺,削髮為僧,自稱悔僧、雲門僧,改號悔遲、老遲。
也就是後悔沒有為崇禎皇帝畫像。
他的作品數量很多,流傳下來有《九歌圖》、《西廂記》、《鴛鴦冢》、《水滸葉子》、《博古葉子》……
他晚年的作品,基本都能在《紅樓夢》中找到描寫,他畫的人物女子男性化,男子女性化,所以稱為變形主義,剛好《紅樓夢》中的人物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我們下回詳細瞭解一下,他的畫作與《紅樓夢》中隱寫的故事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