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69集《妙法蓮華經》(第8/9頁)
章節報錯
就是說,你必須要找到你相應的法門,來引導你欣求極樂。你不是把《阿彌陀經》讀完了就算了。淨土宗,你要欣求極樂,佛陀講這個法的目的是要你欣求。那怎麼欣求?就是契機。你的心中自己要畫出一套極樂世界的藍圖,而這個藍圖是會讓你很想要去,而且是一定要去。這就是為什麼你要了解你自己。如果極樂世界激發不了你的興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會唸佛。就是你會念佛,不會往生了,這個問題在這兒。
關於瞭解自己,有沒有問題?因為我們生長在沒有佛陀出世的時代,所以,我們不得不為自己開藥方。你自己要為自己配藥,就是什麼樣的法會讓你欣求極樂,什麼樣的法會讓你厭離娑婆。娑婆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過失,哪一個過失會讓你覺得內心會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惡道的痛苦,或者各式各樣的痛苦,愛別離苦,得到以後失去的痛苦。
就是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佛陀講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夠記住的有限。你怎麼樣能夠在佛陀講的這麼多法中,配出你相應的、會讓你厭離娑婆的、讓你欣求極樂的法,讓你不斷地思惟而達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效果?這個只有你自己可以做。現在所有的法師只能講通途性的佛法。你要遇到佛陀,佛陀講《法華經》,《法華經》例外,《法華經》是顯露說的;《法華經》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講《阿彌陀經》,你會聽到你最相應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但是現在佛陀不在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講通途性的佛法,那麼個人性的佛法就靠你自己了。是這樣子的。就是為什麼要了解自己。
看下一段,我解釋第二題,菩提願的問題。我剛剛解釋認識自己,第二個是,我們如何把內心的菩提願穩定地維持在大樹的水平?菩提願是來自於智慧的支援。你說發願跟智慧是兩回事,其實是一回事。你沒有那個智慧,你這個願發不出來的,我不騙你。你沒有學《法華經》,你的願發得出來嗎?你不可能。
只有通達整個生命的真相,你才會發自內心地發願。所以這個願力要不退,你就是不斷地要學習大乘經典,不斷地熏習大乘佛法的智慧,增長你的智慧的觀照。信解然後才觀照,觀照才會發願。你老是不學大乘經典,你也不聽經,你只知道事修,你只是去拜懺、拜佛,然後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聽聞佛法,你的願就慢慢地退失掉了。
你都不知道,你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我們現在是會退轉的,十信位的菩薩是進進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你自己進步,沒有其他方法。生命沒有保持原狀這個東西,我們的心是動態的,剎那剎那生滅,所以我們的生命要麼進步,要麼退步,不可能說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樣,沒有這回事。所以,哪怕是進步一點點都沒關係。
其實很多菩薩不聽經,這個是很吃虧的。你不聽經,你怎麼保持你的觀照呢?你說觀照是怎麼保持呢?你一天所接觸的六根六塵,沒有一個東西會增長你智慧的,沒有。你說我靠生命的經驗增長智慧,如果你生命經驗會讓你增長智慧,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你懂嗎?不用出世了。生命的經驗只會增加你的妄想。增長智慧只有一個方法,跟佛陀、跟法學習,沒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過去生也是學過佛法。所以,保持大樹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斷地吸收法水,就這樣子。
,!
【學員提問】〈信解品〉和〈藥草喻品〉的差別,是否可以理解為別五時和通五時的差別、漸次和圓頓的差別?
【師父答疑】是的,〈信解品〉是比較偏鈍根的,就是法執特別重的。所以它一定要次第,先掃廁所,再掌管家務,再長者付財,他是從事修而趣向理觀的。所以這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