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道路了。

我再講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進去。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脫床”。但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能夠尋聲救苦?你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馬上現身,幫你解決問題。而你稱念阿羅漢,他卻沒辦法。三乘都進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啊。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法華經》?我講實在話,諸位!你的成佛之路,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確。一次就走正確,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滿身的法執再來回小向大,你很慘的。因為這個法執你拿它沒辦法,你長時間就是依止這個理念斷煩惱的,現在要你把這個理念放掉,不容易。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沒辦法。他就喜歡涅盤寂靜,你有什麼辦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進入空性以後,這個是所有修行的最關鍵時刻。成佛,一個人成功失敗,只有一個原則,誰能夠在關鍵時刻掌握正確的方法!分出好壞,就在這個而已。就是,你們兩個同梯一起學佛,你已經成佛了,他還是做阿羅漢。為什麼?因為你掌握了關鍵的時刻。就是這樣子而已。這以後就千差萬別了。

回家的道路,我再講一次,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不是這個意思。每一個法有高下,如果沒有高下你幹麼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所有的宗派都判教,《華嚴經》也判教,唯識宗也判教,《法華經》也判教。法門是有高下的,不是沒有高下的。你怎麼回家的、你採用什麼方法,那馬上分出高下。哪有說沒有高下呢?所以,空觀必須內空外空。這個空觀必須外有假相、內有真如,這個才對。就是我們一般強調的蓮花式的修學。

如果你每一次出問題,你都創造一個假相來安撫你自己,比方說佛號,比方說咒語,比方說你思惟無常,或者因緣觀。你創造一個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裡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沒有關係了,你還活在生命的因緣假相。你只是用一個假相來破一個假相,你還沒有走上成佛之道,你這個蓮花裡面還找不到蓮子。

所以我們必須怎麼辦呢?就是說,同樣的精神體力,我們不否定權法,蓮花當然需要外面的花,沒有外面的花怎麼增長裡面的蓮子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怎麼樣?空觀,要內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暫時安住;內空也是需要。這就是為什麼阿羅漢跟菩薩有差別。

丁三、雜眾 分七

前面的聲聞、菩薩都是佛陀的內護的弟子,這以下是外護。

外護為什麼叫雜眾呢?因為他們的業力不同,有很多差別的果報,比如說有天人,有鬼神,有畜生,有阿修羅等等,相貌各式各樣,就叫雜眾。

,!

雜眾裡面有七科,先看第一科的諸天眾。

戊一、諸天眾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這個諸天,其實是分兩部分:一個是欲界天,一個是色界天。先看欲界天。

欲界天第一個就是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因為過去曾領導三十二位眷屬做廣大的佈施,所以感召了忉利天的天主的果報。他的天宮在須彌山的山頂,他有兩萬個眷屬。“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這些都是釋提桓因的輔佐大臣,就是幫助帝釋處理事務的大臣。帝釋是天王,這些都是他的輔佐大臣。四大天王是帝釋的武將。四大武將鎮守四方,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跟北俱盧洲,來保護這個帝釋。

我們再看自在天子。這個自在天子是化樂天,化樂天就是欲界的第五天,他能夠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