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朝堂之上,正直之士屢遭排擠,而阿諛奉承之人卻能平步青雲。太學學子們對此心知肚明,他們的心中不禁湧起一絲迷茫與焦慮。他們擔憂,即使自己學富五車,也難以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但太學的學子們並非全是消極的。他們深知,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無論世道如何變遷,學問都不會被磨滅。在太學的圖書館裡,他們如飢似渴地閱讀著各種典籍,從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從醫學算術到兵法謀略,他們試圖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他們相信,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太學的學生們也積極參與各種學術討論和辯論。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各抒己見,互相切磋,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他們討論著國家的興衰之道,探討著社會的改革之策,他們渴望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儘管他們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但他們依然懷揣著希望,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學子們的心境是複雜的。他們既有對知識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也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未來的迷茫。

十一月,伊犁城的匠師和第一批白馬少年抵達洛陽,他們在洛陽的開陽門外搭建帳篷開始營建新的學校。

這地方選的也極為有趣,就距離大漢的太學不到五百米。

一群少年在寒冷的荒草地裡,在大漢開陽門的大道邊豎立了一塊大大的牌子,“理學園”。

負責對接的洛陽將作,乘坐馬車剛剛抵達,他看到這塊牌子倒是有些詫異,他問正在敲擊木牌的少年,“不是新拜火教廟嗎?”

少年們笑著說:“華先生說,此為理學,天有理,地有理,人有理,萬物皆有理,故稱為理學!而育人,如同為大漢育養有益的蔬果和糧食,故為園。”

將作停了,倒覺得有些意思,他說道:“這名字有些意思,但吾還要報給朝廷批覆。”

然後,又說道:“可有營造圖本?吾等需看看是否符合規制!”

少年叫來自己的大匠師,大匠師笑著說,“還需等等,吾等也還沒有收到,請見諒!”

將作點頭,提醒道:“營造之前,需要提交司空審定,不可先破土。”

大匠師點頭道:“知曉了”。

就在此時,馬蹄聲響起,一名不奴族商人騎馬而來,他取下一個長木桶,交到大匠師手裡,說道:“八百里加急,華先生的設計圖本。”

大匠師取過,開啟長木桶頂蓋,取出一卷圖紙,領著洛陽將作去到一張木桌前,徐徐展開。。。

洛陽將作,眼前一亮,這設計稿一式三份,每份分為七小份,一份是鉛筆想定畫稿,一份是總工程詳細尺寸圖,另外有五份是各個建築的詳細尺寸圖。

單單隻看鉛筆畫本,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東西,居然惟妙惟肖,如同真實呈現在眼前一般。

不奴族的畫師裡有一些希臘和羅馬的畫匠,他們帶來了西方雕刻藝術的畫稿方式,有三維透視效果。

在輔助以標尺和鉛筆,這畫的簡直就不是營造圖本,這簡直就是一幅極好的藝術品。

再仔細看,每個漢字都認識,可意思卻不太明白。

學堂,操練場,食堂都能理解!

實驗室是什麼?

宿舍樓是什麼?等等這樓居然要起五層?十五米什麼意思?呃。。。有換算,大漢的64.38尺?居然如此高?!

為什麼有一大片菜園子?

百畝之地,卻無圍牆?

不怕賊嗎?

再仔細看,這些建築都是極為高大,最少也是三層,最高居然是五層,這要耗費多少錢糧?

再說,64.38尺這樣的樓,不奴族真能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