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電,“不日即歸,準備滿月。”這可是馬家的一件大事,馬西園老爺子長子早殤,次子春軒在福建演藝期間,不幸患重病,也英年早逝了。這個孫子的出生,就是馬家的長門長孫了,哪能不高興,不大辦呀!

得知兒子不日即將演出期滿,馬西園夫婦忙得不亦樂乎,準備給大孫子辦一回體面的滿月席。就在親朋好友們紛紛收到馬家的“滿月帖子”的時候,不幸發生了。這個孩子突然夭折了。家人想,如果將此不幸的訊息告知正在外地演出的馬連良,他肯定受不了這意外的打擊。如果再影響了演出,前途都成問題了,這時已經距馬連良的歸期不遠了。除了馬連良那邊,親友這邊也必須考慮如何交代,於是有人出了一個“一舉三得”的主意。此時馬西園二弟馬心如的長女嫁給了一個叫夏玉倉的回民,剛剛生了一個男孩。夏家家境困難,正愁養活不起,不如把這個男孩過繼給馬連良,老話說這叫“骨肉還家”;馬家這邊可以照樣辦滿月。這樣的話,既對親友有個交代,又對回京的馬連良是個安慰,再資助夏家一些銀錢,還幫夏家解了難,何樂而不為呢?於是馬家、夏家兩家人商量此事,雙方一拍即合;但辦“滿月”之前一直瞞著馬連良。直到辦完了“滿月”,馬連良才知道真相,心想真難為了父母和妻子的一片苦心。他抱起兒子看了又看,喜歡得不得了,說了句:“他和大姑娘(馬萍秋)一樣,都是我的親生孩子!”隨後為之取名“崇仁”。馬連良在有生之年,一直視長子崇仁如同己出。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獨樹一幟(4)

不久,有老伶工榮蝶仙先生組班“和勝社”,約請馬連良與朱琴心並掛雙頭牌。馬連良時年23歲。榮本人曾是程硯秋先生的師父,在梨園界經營多年,此次組班主要演員除馬、朱二位外,有老生王鳳卿,花臉郝壽臣,武生尚和玉等名家,在京城屬於陣容硬整的班社。立足於新的、較高的平臺之上,馬連良的劇藝得以再度提升。當時爭排新戲之風盛行,馬連良本人也以所會的傳統老戲為基礎,挖掘、加工了《廣泰莊》,豐富、完善了《甘露寺》,聯綴、合併了《流言計》(《雍涼關》及《罵王朗》),翻新、編排了《化外奇緣》等新劇目。還將老本四天連臺本戲《節義廉明》刪繁、減冗改為一天演完的本戲《四進士》,開始了他對京劇改革的“牛刀小試”。

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馬連良也經常觀摩其他的藝術門類,特別是他喜愛的曲藝。他經常到前門外石頭衚衕的“四海昇平”雜耍園子,去看劉寶全的京韻大鼓。劉寶全的演出多數排在大軸的位置,他常穿銀灰色的長袍,上罩青緞子馬褂,下身穿藏青色長褲,用飄帶綁住腳腿。魚口色的布襪子,配一雙青雙臉便鞋。儘管劉寶全當時已五十多歲,但逢出場總是紅光滿面,兩眼炯炯有神,給人一種精神、潔淨的印象。上臺之後,幾句“墊話”談笑自若,接著拿起鼓楗子,隨著弦師的過門,輕敲幾下,頓時把全場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混亂的劇場秩序一下子安靜下來。

劉寶全藝術上主張創新,對文人極為尊重,他的鼓曲新曲本多出於文人莊蔭棠之手,他說:“莊先生有文化,自己又會唱,所以他寫的本子,不應輕易亂改動,改錯一個字,詞句不通順,意思不對頭,就會影響節目的質量。”劉在演唱藝術上,主張多吸收其他藝術的長處,以豐富京韻大鼓的感染力。既善於唱,又善於演,有極細緻的面部表情及身段。他所再現武將會戰中的身段、動作,都是融化了楊小樓的表演技巧而後創造出來的。

馬連良深深地為劉寶全的藝術所折服,成了“劉迷”。二人相識之後,成了莫逆之交。他倆每天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一起遛彎、散步,然後到“一品香”澡堂洗澡,到了下午再一塊兒到“兩益軒”去吃飯,飯後一起去劇場觀摩楊小樓、餘叔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