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898~)編的《袖珍本福克納選集》出版之前,福克納的17 種書在書店裡竟然一本也見不到。
這位孤獨的天才在國內的遭遇尚且如此,我國讀者有很長時期不瞭解他就更為正常。
所幸的是在歐洲大有識者,福克納的聲望大大高於美國本土。安德烈·紀德和讓·保爾·薩特都是他的讀者,薩特還曾對力圖“糾正福克納的價值與聲譽之間的不平衡”的瑪爾科姆·考利說:“在法國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納是神”。1946 年,福克納作品的一位瑞典文譯者託斯滕·榮松就預言他應得、並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1949 年秋,宣佈不頒文學獎時,輿論譁然:1950年11 月,又通知他去瑞典領取1949 年文學獎。因此,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稱他為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等;有稱他於1950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如《牛津美國文學手冊》等,1987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文學簡史》倒是兩個事實都提了。從這一週折可以看出這位孤獨的天才之路的曲折和難被人理解的苦衷。
福克納熱愛生他養他的那塊“郵票大小的土地”,終生以之為家,願終生“好好寫它”。那是密西西比州北部兩個相去不遠的小城鎮,也是他小說中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所在——“縣”這一譯法只是沿用通例,實際上遠比我們概念中的縣大得多,是州以下最大的行政區域,各有自己的首府。密西西比州得名於密西西比河,美國的這條第二大河每當春夏,河水暴漲,決堤成災;1927 年曾大氾濫,1993
年又重演60 餘年前的大水災。全州地勢低窪,素以農業、尤其是棉花種植為主,比較貧困,為金美人均收入最低州之一。福克納的創作不啻是一幅200 年來整個美國南方的畫卷,他愛家鄉、愛南方,害怕所愛的一切毀於愚昧和貪婪。他在畫卷中刻劃各式人等的精神面貌和命運,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提出對傳統和對現代物質文明的懷疑。他的第一部和最後一部作品都以反對戰爭為主題。他關心人類的命運,認為“詩人、作家的特權就在於幫助人類振奮起來”,他們的聲音“應是幫助人類生存下去、取得勝利的支柱”。
在1950 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說中,他還說:“作家在他的作品裡只能有顛撲不破的真理和心頭的真話,不能有恐懼或其他任何東西。沒有愛、沒有榮譽、憐憫、自尊,同情和犧牲等古老的普遍真理,寫出來的故事註定失敗,必然朝生暮死。”他告誡青年作者:“只有寫人的內心衝突,才能出好作品,國為只有內心衝突值得寫,值得作家為之悲憤、為之流汗。”在小說的創作手法上,他也進行探索,有所創新,為後人留下了值得借鑑的經驗。
在對福克納的認識越來越深,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的今天,不再孤立於世界主流外的我們,當然不甘停留於文學史課本中的簡短評介,在讀過他小說之後的人們,更願意瞭解作家的人生和歷史,因此就萌生了翻譯傳記的念頭。
最為豐富翔實的福克納傳記資料當推約瑟夫·布洛特納所著的《福克納評傳》,但卷帙浩繁,過於枯澀,是學術研究的好資料,恐非一般讀者所能接受。戴維·明特所著的《威廉·福克納的生平與創作》一書,讀來頗覺引人入勝。它一反常見的將生平和創作兩大部分分別敘述的寫法,而是以作家的生平來詮釋其作品,又透過作品窺視其內心生活,給人一種新鮮感。《華盛頓郵報》評稱:“若能如明特那樣察見福克納在什麼節骨眼上將生活的原始素材化為虛構小說,對福克納的活力長存的創作整體的理解便深入了一步。”這本傳記寫出了福克納這個有血有肉的強人兼弱者,和小說家筆下的人物一樣有魁力;寫出了福克納這位未受正規教育的美國南方作家的生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