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史記樂毅列傳(第2/5頁)
章節報錯
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臺,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室,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於趙。
樂間居燕三十餘年,燕王喜用其相慄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間。樂間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燕王不聽,遂伐趙。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慄腹之軍於鄗,禽慄腹、樂乘。樂乘者,樂間之宗也。於是樂間奔趙,趙遂圍燕。燕重割地以與趙和,趙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樂間,樂間既在趙,乃遺樂間書曰:“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只辱焉,以冀其變。及民志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里。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
樂間、樂乘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趙封樂乘為武襄君。
其明年,樂乘、廉頗為趙圍燕,燕重禮以和,乃解。後五歲,趙孝成王卒。襄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
其後二十餘年,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世乎?”對曰:“有樂叔。”高帝封之樂卿,號曰華成君。華成君,樂毅之孫也。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於齊,稱賢師。
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昌國忠讜,人臣所無。連兵五國,濟西為墟。燕王受間,空聞報書。義士慷慨,明君軾閭。間、乘繼將,芳規不渝。
樂毅,他的先祖叫樂羊。樂羊擔任魏文侯的將領時,率軍攻伐並奪取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樂羊。樂羊死後,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便在那裡安了家。後來中山國復國,到趙武靈王時中山國再次被滅掉,而樂氏家族中出了樂毅這個人。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被趙國人舉薦。等到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時,樂毅就離開了趙國前往魏國。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燕國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怨恨齊國,沒有一天忘記要報復齊國。燕國國土狹小,地處偏遠,力量不足以制服齊國,於是燕昭王禮賢下士,先以厚禮對待郭隗來招攬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