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史記樂毅列傳(第4/5頁)
章節報錯
,所以逃走歸附了趙國。現在您派人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不能明察先王當初重用厚待我的緣由,也不清楚我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冒昧地用書信來回復您。
我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不會把俸祿隨意賞給親近的人,而是對功勞多的人給予獎賞,對有才能勝任職務的人給予官職。所以能考察才能然後授予官職的,是成就功業的君主;能依據品行來結交朋友的,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私下觀察先王的舉動,看到他有超越當世君主的志向,所以我憑藉魏國使者的身份,得以到燕國被先王考察。先王過分抬舉我,把我安置在賓客之中,又讓我位居群臣之上,不與宗室長輩和大臣們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己私下裡都不清楚為什麼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只認為遵奉命令、接受教導,或許能僥倖不犯錯,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有著深深的怨恨,不考慮燕國力量的弱小,想把向齊國復仇作為頭等大事。”我說:“齊國,有著霸主之國遺留的基業,而且有多次戰勝的餘威。他們熟悉軍事,擅長作戰。大王如果想要討伐它,一定要和天下各國共同謀劃。要和天下各國共同謀劃,沒有比聯合趙國更好的辦法了。而且淮北、宋地,是楚國、魏國想要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並聯合四國一起攻打它,齊國就可以被大破。”先王認為我說得對,就準備好符節派我南下出使趙國。我完成使命回來後,燕國就出兵攻打齊國。依靠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的燕國軍隊跟著先王開到濟水邊上。濟水邊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打齊國,大敗齊軍。精銳的部隊長驅直入,攻到齊國都城。齊王逃走,逃到莒城,僅僅保住了性命;齊國的珍珠美玉、金銀財寶、車輛鎧甲、珍貴器物全都被收入燕國。齊國的祭器被擺放在燕國的寧臺,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燕國原先被齊國掠走的舊鼎又回到了燕國的宮殿,薊丘的植物被種植到了汶水一帶的竹林裡,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績比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心願得到了滿足,所以劃分土地封賜給我,使我能和小諸侯國的國君相比。我自己私下裡都不清楚為什麼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只認為是遵奉命令、接受教導,或許能僥倖不犯錯,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建立的功業不會被廢棄,所以能記載在史冊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名聲一旦樹立就不會被毀掉,所以能被後世稱道。像先王這樣報了仇雪了恥,消滅了強大的萬乘之國齊國,收繳了齊國八百年積累的財富,等到他去世的時候,他的教誨還沒有衰微,執政辦事的大臣們遵循法令,謹慎對待庶子們,恩澤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世。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善於開頭的人不一定善於結尾。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採納,吳王的足跡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認同伍子胥的看法,賜給伍子胥一個皮囊,把他裝在裡面扔到江裡淹死了。吳王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建議可以幫助他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江了也不後悔;伍子胥沒能早點看清君主的器量不同,所以落得個被扔到江裡的下場也沒能改變什麼。
使自己免遭災禍,又能彰顯先王的功績,這是我最好的選擇。遭受詆譭和侮辱,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面臨不可預測的罪名,企圖僥倖謀取私利,從道義上講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自己的國家,也不會為自己洗刷名聲。我雖然沒有才能,但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誨。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親信偏聽偏信身邊人的說法,不瞭解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冒昧地寫信給您,希望您能留意看一看。
,!
於是燕王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時常往來於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