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陰小住了幾日,補充好食物和飲水,也買了些春季衣物。

桃花開得越來越繁盛,氣候也漸漸回暖,是該開始為夏天做準備了。

冬被實在厚重,也不適合再蓋了,有時候真有些捂得慌,大家就又買了些春被,就連夏被同竹蓆也一併預備了。

人一多,行李也就多,好在船大,東西都放得下。

集場很熱鬧,熱鬧過了頭。天還未亮,街道上就已經燈火通明。人成海,人成山,林風庭他們差點擠不進去。

集場第一個環節是先禱告天地祭拜神明。祭場各處都有,最大的一處則在文廟。

待天色慾曉,吉時已到,文廟大門前兩隊士兵點火放銃,只聽“嘭嘭嘭”的一串炸響,震得人耳膜生疼。

城內各處也傳來放銃的聲音,似是在回應文廟這邊。甚至就連城外,也隱隱能聽到銃響。

銃未放完,就有人點了兩大長掛的鞭炮,頓時又是噼裡啪啦的好一陣鬧騰。

鞭炮還未放完,就有幾隊青壯抬著貢品快步跑了過來,一頭衝進鞭炮的煙塵與火光之中。

林風庭他們踮起腳尖去看,見貢品有一頭全豬,一頭全羊,一頭全牛,後面還有一長串的人託著雞鴨瓜果酒饌以及一應祭祀禮器。

供品擺好,就由江陰知縣唱禱詞,焚表進香。

林風庭他們離得遠,人海嘈雜,知縣說的什麼根本就聽不太清,只能模糊看到個人影和廟臺上的貢品香燭。

貢桌是一張張木桌臨時拼成的,還墊了層紅布在底下,滿滿當當,同時也煙霧繚繞。

各鎮各村代表上前祈願,磕頭上香,最後在一聲聲炸耳的鑼響銃響炮響聲中,為神佛們換上嶄新的袍服,這道儀式就完成了了。

青壯們早已迫不及待,一隊人負責敲鑼打鼓放鞭炮,一隊人負責請神抬神,還有一隊人負責儀仗。

一時間各寺各廟,能抬的神像都抬了,隊伍浩浩蕩蕩,從各處匯聚到一起,像是百川歸海一樣,全部到了一起。

圍觀的人們也紛紛跟著神像走,不過大部分人都見不到神像,隊伍太長了,只能跟在神像後邊的儀仗隊伍那裡。

不過這儀仗卻也不簡單,像是帝王出行一般,聲勢十分浩大,美中不足的是道具都比較劣質廉價,比不得真儀仗。

但也正是這份廉價,因而色彩大膽而又鮮明,一切人和事也都不那麼拘謹小心,步伐輕快,笑語盈盈。大家想笑就笑,想說話就說話,鮮靈活潑,熱鬧真摯。

儀仗隊伍之後,就是各式各樣的花燈了,有滿是綻放鮮花的花籃燈籠,也有傳統的畫滿花鳥蟲魚的燈籠,有炫技似的繁華精美構思精巧的宮燈,也有魚形、龍形、鳳形等獸形燈籠。各式各樣,爭奇鬥彩,美侖美奐。

花燈之後,還有“高蹺”、“蕩蕩船”、“舞龍”、“舞獅”等等表演,自然還是雜技居多。

吳地巫儺文化還有些遺存,此時正有人身著巫袍,頭戴面具,在人群中跳著原始而有野性的舞蹈,嘶喊著神秘的音符。

不過巫文化卻已經失去主流地位,現在只能歸在雜技表演當中了。百姓們不解其意,有的還會覺得醜而怪,甚至認為恐怖滲人。

巫儺文化很神秘,很原始,有的甚至狂野,確實會讓不明所以的人下意識地恐懼並遠離。

神仙菩薩們出了廟宇,匯入主幹道行經幾處重要處所不久,就又分成許多小隊伍散入各處。這自然是要走進千家萬戶,為百姓們賜下福祉了。

若要迎神納福,百姓則會開啟大門,備下貢案、香燭、茶水、紅包,只待神靈過來。

紅包自然是給抬神的青壯們的。

有錢可領,且在人們觀念中,離神越近福氣越多,因此很多人都想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