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是,陛下。”于成龍懷著疑惑的心情走到御案前。
秦牧小心地拿起匕首指著柄上的指紋對他說道:“看到柄上的指紋沒有,你立即找人,把這柄上的指紋給拓印下來,記住,不可破壞匕首上的指紋,這指紋是最重要的證據。”
于成龍謹慎地應下了,這年頭,民間的拓印技術還是很高的,要拓下匕首柄上的指紋不成問題。
整個案件審到這裡,秦牧下詔暫時退堂,來日再審。
*********************
PS:求訂閱,求推薦!。
(未完待續……)
第847章 風潮
***
就在秦牧宣佈楊觀入室殺人一案暫停堂審的當天下午,西京太學中,一場有關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辯論開場了。
雖然亞聖已經明確主張人性本善,但實際上這問題,兩千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辯。就是在儒家弟子中,持不同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
毫無疑問,這場大辯論是秦牧暗中推動的。
有很多事情,並不是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大權,就能改變的,尤其是根植在民眾心中的觀念,想要改變是千艱萬難的事。
秦牧要推行“無罪假定”的觀念,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以及民眾基礎作為支撐,才能在社會上形成共識,才有可能推翻自古沿用至今的“有罪假定”的觀念。
西京太學之中,上千師生齊聚,就在古柏之下,持不同觀點的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其中一個叫劉少卿的學生,朗聲說道:“人性本善,指的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端才會有善行。我不否認在人類社會中存在有惡行,但是惡行的產生實則是由外在環境所造成,所以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若硬要說惡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說人性本惡,人世間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若人性本惡,一切道德規範豈不都是作為人的最大的利己手段?
當道德成為手段時,道德還是道德嗎?若人性本惡,更沒有一個人會心甘情願地遵守道德規約,但是事實證明:人還是有善行、人還是有道德的。許多人行善舉而不留名不求利,這些都足以證明,人性本善。”
劉少卿的話,贏得了很多在場的師生稱道,但也有人不同意,一個叫徐長春的學生立即出來反駁道:“學長所言。我不敢苟同,學長所講到的種種善行,那完全是後天的,又豈能說明人性‘本’善呢?
若按學長的推論,那人世間的戰爭殺戮、謀財害命,貪贓枉法等等惡行比比皆是,豈不也是人性本惡的證據?”
劉少卿立即反駁道:“徐賢弟所言,恰恰證明了人的種種惡行是後天因環境造成的。我曾看到一隻母牛剛生下一隻小牛犢,便不慎掉進一個深坑之中,幾經掙扎無法上來。剛出小牛犢圍在深坑連悲哞不絕,不願捨棄自己的母親離去,這種悲哞難道不是一種慈悲,不是善嗎?牛尚且如此,況爾人乎?”
劉少卿的話再次贏得了一片喝彩之聲後,他立即將辯論的話題一轉,朗聲說道:“本性本善,也就是說每個人若不是受後天壞習氣所染,他就一定是善良的。
然而現在的官員審案。一但懷疑一個人,不管有無確鑿證據,立即將此人當作罪犯看待,動輒施以大刑。許多人忍受不了重刑,屈打成招。
事實證明,無數冤錯之案,都是如此審判出來的。這種有罪假定的觀念。毫無疑問違背了亞聖人性本善的理論。
在我看來,作為官員,不管你怎麼懷疑一個人。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都不應將嫌疑人當成罪犯對待。官員在判案之時,不光要讓犯人來證明自己的無罪,更要找到充足的證據來證明嫌疑人有罪。
在沒有最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