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身卷四

自知者弗窘也,識世者無求也。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計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難度。俗不堪親,非禮無存。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講解:

自知與識世

- “自知者弗窘也,識世者無求也”:意思是能夠了解自己的人不會陷入窘迫的境地,而能認清世道的人不會有過多的貪求和慾望。自知使人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處境,從而避免因不自量力或盲目行事而陷入困境;識世則讓人明白世間的規律和現實,不會去追求不切實際或不該追求的東西。

人生命運與萬物之哀

- “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指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命運各不相同;而萬物雖各有區別,但在遭受不幸和悲哀這一點上卻有相似之處。這是在感慨人生的多樣性和命運的無常,同時也暗示人們要理解和接受這種差異和悲哀。

待己待人與智慧思考

- “待己如人,大計不失”:是說對待自己要像對待他人一樣客觀公正,這樣在謀劃大事時就不容易出現失誤。這提醒人們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避免自我偏袒或盲目自信。

- “智不及事,非察莫中”:表示如果智慧不足以應對事情,那麼除非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考,否則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強調了在處理事務時,智慧和觀察力的重要性。

- “人心多易,非思難度”:意思是人心大多容易變化,不經過深入思考很難了解和把握。這告誡人們要用心去思考和洞察他人的內心,不能僅憑表面現象就輕易下結論。

世俗禮儀與修身養性

- “俗不堪親,非禮無存”:是說世俗的一些東西往往不堪親近,如果不遵循禮儀規範,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強調了禮儀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 “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是指憂慮自身行為和品德的人不會有邪念,行為端正就能夠長久。這體現了自我約束和自我修養對個人品德和命運的影響。

- “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意思是常常憂慮自己內心的人不會有愧疚之感,內心安寧就會吉祥如意。這強調了自我反思和內心的平靜對於個人幸福和吉祥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這段話充滿了對人生、人性、處世之道和修身養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勸誡人們要自知、識世、遵循禮儀、注重修身,以達到內心的平靜和長久的幸福。

以下是結合具體事例對這段話的闡釋:

自知者弗窘也,識世者無求也

- 比如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但他了解自己的文學才華與豁達心性,雖被貶黃州,生活困苦,卻未陷入窘迫哀怨。他知道官場詭譎是世道常態,不執著於高官厚祿,在東坡上種地、寫文,成就文學巔峰,這便是自知又識世,不為困境與世俗慾望所困。

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

- 拿運動員來說,同樣是投身體育,有的天賦異稟,年紀輕輕就斬獲奧運金牌,榮譽等身;有的卻因傷病等因素,成績平平,早早退役。但無論是冠軍退役後適應不了普通人生活的迷茫,還是普通運動員為夢想拼搏卻無果的遺憾,都有著各自的悲哀,這就是人各有命,而哀感相通。

待己如人,大計不失

- 唐太宗李世民,身為帝王卻能時常反思自己的決策,他納諫時仿若站在臣子角度審視政策利弊。像對待魏徵的多次直言,他沒有因帝王身份剛愎自用,而是冷靜分析,如此朝堂清明,國家發展大計得以穩步推進,開創貞觀之治。

智不及事,非察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