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之味,卻具溼熱之性;酒為水液之狀,為溼,卻能燃燒,故熱。酒最易傷脾胃,脾胃受傷,則溼濁內停,從而導致溼熱留滯。所以,長期飲酒者,常常呈現溼熱內盛的體質,出現舌苔黃膩、食慾欠佳、小便黃濁、大便黏滯之症,甚則出現肝膽溼熱之酒精肝、肝硬化之象。解酒之傷,應以清熱祛溼為主。

生活中的“苦”

* 為何良藥多“苦口”

中國傳統俗語中有一句話叫“良藥苦口”,這句話的真實性幾乎沒人懷疑,因為,我們用來治病的藥物幾乎都是苦的。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藥為什麼多是苦味呢?如果藥物都是甜的,那我們吃起來會多輕鬆啊。

相對於其他四味而言,苦味是最難喚起人們口舌愉悅感、也是人們最不喜歡的味道。女性喜愛酸甜食品,男性酷愛辛辣,老年人口味偏鹹,卻少有人喜歡苦味之品。因此,作為應該平衡的五味,苦味對人體的影響,不是攝入太多,而是攝入太少。

老子《道德經》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過食甘、鹹、辛之味引發了疾病,只能服之相對不足的苦藥治療疾病。不知這是否是冥冥之中大自然對人體五味偏失的一種糾正。我們甚至也可以這樣理解,當苦藥入口之後,疾病消失,身體舒適,恢復健康,可能恰恰是被我們冷落的苦味進入人體後,五味達到平衡、調和的結果。因此,正確認識五味調和的含義與作用,在平素的飲食中隨時攝入一定量的苦味之品,應該可以很好地預防疾病。如果你是一個體弱多病之人,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的飲食是否存在五味之偏。

“苦”的甲骨文字是:

上為“草”,表示“苦”為百草之味,因多數植物都是苦味;下為“古”,表聲符。其實,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營養物質,屬於甘味的,很快就列入主要食物的範疇;而那些苦味植物,則一直被冷落在一旁,卻成為我們治療疾病、糾正人體之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

* 生活中易出現的苦味過用

雖然平時喜歡食用苦味之物的人並不多,但並不意味著生活中就沒有人為苦味所傷。《黃帝內經》說:“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可見,苦味太過也可以引發疾病。生活中常見的嗜苦太過的形式有:

嗜茶

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茶的淡、靜、雅之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的精髓極度契合,飲茶不僅是文人表現性情風雅的方式,並且逐漸深入黎民百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多性寒味苦,尤其是綠茶、苦丁茶、*茶等。這類茶,少飲之則清熱降火、安神定志、助益消化、降脂降壓,確實對身體有益。但很多人誤以為茶對人體有百益而無一害,其實嗜飲茶水也會導致身體出現諸多疾患。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損傷心陽——苦味入心,寒性傷陽,過飲茶水,首先導致心陽損傷,出現心氣衰微的徵象,如心悸、胸悶、胸痛等症,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心氣喘滿”之症。喘為心悸、呼吸氣喘;滿,同“懣”,音悶,胸悶之意。

損傷腎陽——心陽受損,會進一步波及腎中陽氣,從而出現全身陽氣虛、虛寒內盛的徵象,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頻數、四肢冰冷、腰膝痠軟、面色黧黑,甚至下肢浮腫等,即《內經》所說的“色黑,腎氣不衡”。

藥物過用

生活中易於出現的另外一種過用苦味是藥物治療的過度。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基本上都是苦味,西藥中的抗生素,中藥裡的清熱解毒藥等,苦性尤強,且皆為寒性,屬於苦寒之品。因此,過用藥物,或治療過度,不但同嗜茶一樣損傷人體的心腎陽氣,還會導致臟器功能的障礙,所謂舊病未去,新病又起。《黃帝內經》說:“大毒治病,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