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是指毒性強,或具有攻伐作用的藥物;中毒,是指攻伐作用平緩的藥物;小毒,是指一般的行氣活血藥物;無毒,指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即使是對這些小毒或無毒的藥物,《黃帝內經》中也提示我們不要過用,用藥做到去其大半即可,否則就容易傷人正氣。因此,臨床用藥一定要注意中病即止。

總之,苦味不易讓人喜愛,作為五味平衡,稍稍攝入一點就可以。而對於苦味之品而言,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兩類錯誤飲食習慣則是:一是因為不喜歡,一點都不吃,導致五味平衡中少了苦味,從而易於出現某些疾病;一是過用苦味,如過用清火藥、抗生素等。

鹹味的是與非

鹹味主要來自食鹽,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氯和鈉都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特別是鈉;它與肌肉收縮、心臟的功能密切相關。鹹味是構成我們飲食的基礎味道,但大量食鹹並非生理需要;而是後天誘匯出來的,並且會對人體造成很多損傷。醫學研究證實,成年人每天吃鹽6克左右即可滿足身體的需要。而很多人每日的實際攝鹽量卻高達30克左右;高鹽膳食已被證明是導致很多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改變口味、清淡飲食;是養生必修一課。

* 鹹味的作用

補益腎精

腎精可以化生腎氣,腎氣是人體的元氣,即人體的本原之氣。腎氣從下焦發出,就像人體的發動機一樣維持著生命活動的運轉、生化活動的進行。人體生命活動的強弱盛衰,均是腎氣強弱的一種體現。因此,腎氣虛衰的人,最容易出現疲勞乏力。腎氣不足引起的疲勞症,往往見於先天稟賦差,身體素質偏弱,或過度勞累、身體消耗過大的人。

鹹味在五臟歸屬上歸屬於腎,所以,鹹味藥物多偏入腎,部分鹹味藥物有補腎的功能,如鹿茸、紫河車、龜板、鱉甲、海馬、蛤蚧等,均是填補腎精的上佳藥物。部分補養藥在炮製時經過鹽炒,其補腎作用就會增強,如巴戟天、補骨脂等。

在這裡,我們順便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人們經常把中醫的腎氣與西醫的腎臟混同起來。我們在臨床接待病人時,常遇到這種情況:給病人切完脈後,他就會問自己的身體有什麼異常,如果你說他的腎氣有些虛,這個病人立刻就很緊張,以為自己的腎功能出了問題,並立刻要求去查尿裡是否有蛋白。其實,中醫的“腎”與西醫的“腎”概念是不同的:中醫的腎氣,是一種稟受於父母的元氣,主持著人的體力、智力、生殖功能的發育等,通俗來講,就是人體整體的一種生命力或生機,會涉及到多個系統的功能活動與代謝。所以,一個人腎氣虛,往往代表整體體質狀況的不良,而並非是腎功能出現了什麼問題。

軟堅散結

中藥歸類藥性時,認為鹹味之品可以散結,多數水生物都有這類作用,如海藻、海帶、牡蠣等,可以治療中醫裡的“積”症,即病灶堅硬的病症,如腫瘤、癌症、肌瘤等,除此之外,皮下結節、甲狀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亦可以使用這些鹹味之品。

活血化淤

鹹味藥物多數來源於昆蟲類,這類藥物多秉承了蟲類能爬善行的特點,善於活血,祛除淤滯,地龍、全蠍、蜈蚣、土元、水蛭等均是臨床常用活血藥,對於腦中風後遺症、腫瘤、婦科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過食鹹味致損傷

生活中很多人嗜食鹹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口重”。從地域來說,北方人比南方人吃鹽多;從年齡來說,老年人因味覺遲鈍,多數嗜鹹。食鹹過多,會引起或加重人體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腎功能損傷等。其實,飲食過鹹引起的身體損傷還遠不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