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楷再度朗聲道:“盟約已經燒燬,我們沒有回頭路了,朕也不打算回頭了,若燕雲不還,朕寧死不歸,朕將與燕雲同在。”

“燕雲不還,寧死不歸。”

這八個字,頓時響徹了燕山府的上空,可以這麼說,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承載著大宋百多年來的夢想。

PS:求月票,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未完待續……)

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將門之後(上)

燕雲不還,寧死不歸!

這若是出自一個普通百姓的嘴裡,那估計大家也就是一笑了之,不會有太多的感慨。

但是出自皇帝口中,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皇帝在古代那是自高無上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御駕親征,意味的東西真是太多了,可以這麼說,多一個皇帝在,士兵的戰鬥力要提高几倍,這一點也沒有誇張。

因為皇帝來此,充分的展現出朝廷對這一場戰爭的重視性,也充分的鼓舞了士氣,堂堂皇帝,不顧危險,親自來到前線督戰,甚至表示與燕雲將士共存亡,這皇帝都如此威武霸氣,那麼還有哪個士兵好意思屈居人後,可想而知,一旦開戰,必定人人無所畏懼的往前衝,皇帝就在我後面,我不可能躲到皇帝身後去,而且,這可是表現的好機會啊。

想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逢敵必戰,逢戰必勝,當之無愧的第一戰神,他御駕親征的次數恐怕是皇帝中最多的,只要有他在,蒙古士兵個個奮勇當先,勇者無懼,這就是御駕親征的好處。

像宋徽宗那樣,敵人都還沒有打來,自己就先跑了,那士兵肯定會想,你丫扔下我們不管,我憑什麼為你賣命,士氣就會變得非常低落,這往往就是失敗預兆。

這就是“跟我上”和“給我上”的根本區別,雖然只是一字之差。

當然,御駕親征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皇帝一旦出事,士氣必定大受打擊,甚至於一蹶不振,所以,關鍵還是得用成敗來說話。

盟約已經燒燬了,戰書已經發出了。

趙楷同時也昭告天下。大宋與西夏結盟,共同對抗金國。

這訊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因為這宣戰日期都是事先定好的,所以同時間汴京也發出了公告,頓時舉國震驚。

皇帝不是去洛陽祭祖了嗎,怎麼跑到燕雲打戰去了,而且是要對金國開戰,大宋百姓都如同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

但是,由於前面船隊失蹤一事,導致百姓的仇金情緒非常高。再加上李奇他們的暗中操縱,不少有血性的百姓都非常贊成對金出兵,要好好教訓下這女真人,不以為我漢人好欺負,另外,還有很多商人也非常贊成,特別是江南的商人,這朝廷打仗,什麼都消耗的快。他們的貨物就跟水一樣往外流,能不高興嗎。

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人不太贊成對金宣戰,因為如今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沒有必要改變,畢竟戰爭是殘酷了,打贏了還好。萬一打輸了,那可就糟糕了,多年心血可能付諸一旦。

朝中也有很多保守勢力。他們倒是想阻止,可問題在於,皇帝都跑去燕雲了,你就算叫破喉嚨,皇帝也聽不到,況且盟約都燒燬了,想要挽回也已經晚了,當然,他們也不敢上燕雲來嚷嚷,那裡太危險了,只能坐在家裡瑟瑟發抖。

不過,燕雲地區的百姓,卻非常支援趙楷出兵,雖然這些年來相安無事,但是金兵一直屯以重兵於此,這讓燕雲地區的百姓一直都是提心吊膽,與其天天擔驚受怕,還不如主動求戰,統一燕雲,鞏固長城防禦,那樣他們就不用在懼怕北方強國了,而且,皇帝都來了,他們還需要怕什麼。

雖然此時金國還未得知,畢竟古代通訊可沒有這麼發達,但可想而知,金國一旦知道大宋竟然對他們宣戰,肯定是非常驚訝,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