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但是給人一種監政院裡的意見都不統一的看法。
天啟收到徐光啟和劉宗周的奏摺後,立即來到監政院跟大家一起商議,此時在坐的還是上次那幾個人,但是各人的心情都跟那天不一樣。上一次談起百姓直接選官這事的時候,信王和高攀龍兩個人是盲目樂觀,而劉宗周和徐光啟不怎麼表態。今天幾個人都是各有心事,不知道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否合天啟的意。
天啟看了大家一眼首先問高攀龍:“高大人,徐大人他們兩個的看法已經呈上來了,朕看了後覺得非常好,你的試點方案呢?”
高攀龍說:“皇上,此事關係重大又勢在必行,臣想了很久都覺得不好貿然拿主意,一是沒有看到徐、劉兩位大人的建議,二來楊漣楊大人還沒有回來,不知道南直隸的事到底是怎麼引起的,所以不好確定該怎麼入手。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臣認為最重要的是還不知道到皇上的想法,請皇上先明示臣才好以聖意為主與人商議試點方案。”
天啟聽了高攀龍的話很是滿意,心道算你聰明沒有自作主張,假如你不問上級也不問同僚的意見就立即寫出個周全的方案出來,要麼是你以前在裝傻要麼是有預謀早就等這一天了。
不過天啟想了想也覺得對高攀龍不是很滿意,方案沒有地點總該考慮一下吧?是不是太懶了一點?想到這裡於是說道:“博採各家之長是穩妥的想法,朕早就說過治國就是治吏和治事,信王的政務院治事你的都察院治吏,聖學院和博學院作為輔政機構協助你們,制定試點方案前先聽聽他們的意見也對,那麼你們有沒有商議在哪裡試點呢?”
高攀龍見天啟把大家都說了就是不說他自己有什麼旨意,心中更是不解,接話說:“試點地點這事臣考慮過,最好是在南京周圍和北京周圍找兩處。選南京是因為是在那裡出的事端,不能背上生瘡在胸口貼膏藥,選北京周圍是因為離得近,方便隨時去觀察詢問,不知道皇上以為如何?”
天啟點了點頭,叫人把劉宗周和徐光啟的奏章拿出來念,唸完後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可以立即提問讓本人解釋。
得到天啟示意,一個看起來很斯文的小太監走了上來,先將劉宗周的奏章拿起來大聲頌讀,看其樣子白淨秀氣但是他的聲音卻很宏亮,口齒清楚毫不拖泥帶水聽得大家連連點頭,連劉宗周也覺得此人讀自己寫的奏章能添色不少。
從小太監的頌讀聲裡大家知道了劉宗周的大致意思,劉宗周在奏章裡說任命官員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但是其趨勢是越來越合理。從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選任官員一般是唯親近、唯名望、唯賢德,這種以虛名任命官員的行為讓很多人不服氣。到了最後連君主都對此感到不妥,所以又增加了一項叫策論,就是說君主選臣子是治理國家的,不是用來讓大家膜拜,你能不能幫君主治理好國家要說出個道道來。
漢朝末年大家對策論選官也感覺不服氣了,當時很多人都是嘴巴很會說做起事來一塌糊塗,要不然諸葛亮怎麼能夠舌戰群儒呢?因為治理國家等大事需要做而不是隻說,因此在以名望賢德等標準來選拔人時又多了個是否有才幹這個考量。就是說要當官你既要有人支援本身還要會說,不但如此還要能做事而且還要做得漂亮,簡單說就是一個官員要能說會做還得有群眾基礎。
到了隋唐之時只論名望賢德才幹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因為這樣不能讓大多數人服氣和滿意,你能說有人比你還能說,你做得好別人認為比你做得還要好。於是從隋文帝開始實行科舉考試,暫時說一下不行要寫下來,讓大家看一看進行比較並接受時間的考驗。這一招就很好一直延續到現在,誰的認識深刻誰的思想獨到大家一看就明白,實在比不出高下過兩年也會知道,科舉考試能夠讓大部分人服氣和滿意。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