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是傾囊相授。

孟享也知道華夏的條件已經決定了引進來的方式太狹隘,於是從一開始,更多的是傾向於走出去,向外大派留學生。

原歷史上,民國時期從12年到新朝建立,官私留學生的人數約為5萬多人。而這個時空,僅僅先鋒軍這兩年多公派出的留學生就有3萬人,一個留學生一年資助不低於3000大洋。這筆上億元的巨大開支也就是有孟享的軍火費用能支援,要不然中央政府根本無法支撐。

人員方面也好解決,中央政府這些年辦教育,也積累了不少的人才,31年的時候在校大學生的數量已經達到了4萬多人。而這些畢業和沒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數都被集中到了聯合戰區來了。

此時聯合戰區內的大學數已經達到了近百所。而36年的時候,全華夏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以及專科學校的總數不過才110多所。

但在孟享的支援投資下,僅僅在先鋒軍資助下新建起了學校就有二十多所,而隨著聯合戰區內思想的活躍,生活的提高,使得私立學校也增加了二十多家。雖然其中一些私立大學的規模還不如後世的小學規模大,但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那些老牌的學校,孟享更是全力支援。

聯合戰區內,公立的大學,以及私營入股的大學的投入,僅僅39…40年這學年,就讓孟享投進去2億多大洋,來應對不斷擴張的大學教育。

隨著7月份底完成了大學錄取工作的統計來看,等到8月底新生入校後,僅僅聯合戰區內,在校大學生的人數就可以突破十萬人。

但這已經是極限了。

錢不是問題,抱著金屬貨幣發行權的孟享雖然撒出去幾億大洋,但相當於在社會上完成了幾個經濟迴圈,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後,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學校的建設和裝置的添置也不是大問題。生源也沒問題,義務教育開展後,有了充足的生源,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數也大為增加。

而制約大學擴張的關鍵還是師資的問題。沒有好的老師,即使再多的學生也不管用。

民國時期,之所以大師輩出,除去寬鬆的思想環境有關係外,學生的數量也有一定的因素。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數多了,只能放羊。後世大學生大多數不過是在大學中晃盪一圈而已,屬於那種外門弟子。而能夠得到老師用心指點的內門弟子,甚至是手把手教導的核心弟子實在是少之又少。

十萬在校生,已經讓那些老師們忙不過來了。要知道他們不僅僅要教書育人,還擔負著一些課題的研究工作。華夏百廢待興,很多方面需要打基礎,人才最是緊缺的時候,一個人才忙碌幾方面也是正常的。

從猶太人、捷克、波蘭等地聘請的那些外教到了緩解了一部分壓力,雖然那些高額的聘請費用,以及翻譯、服務人員等的安排,也是一大筆巨大的開支,但孟享更相中的是他們的才能。只可惜人數還是很少,孟享只能打起了利用國外教育資源的算盤,大肆外派留學生。

雖然留學生費用高,但孟享此時不差錢!

2萬多留學生,孟享尤嫌不足,在今年開始的留學生的名單中,一下子又新增了3萬人的數目。

“這麼多人會不會太多了?”即使周白贊同孟享的留學生計劃,但看到孟享又一下子丟擲了3萬人,不由心驚道。這樣的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這個可不是國內的教育,錢只在國內滾動而已,這個可是需要真金白銀的拿到國外去消費。同樣的一萬元,在國內可當四五萬來用,甚至更多。

“時間來不及啊!”孟享感嘆了一句,讓周白只是想到了歐戰在世界的波及,卻不知道孟享如果帶領華夏崛起後,帶給這個世界的影響。再過幾年,如果華夏和歐美國家可能翻臉,就不會再有這些好的留學機會了。所以孟享才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