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豬仔。這是三圩人的先輩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培育起來的優良豬種:個頭不大,渾身上下黑不溜秋;皮薄肉嫩,味道鮮美。鎮上人形容這豬的習性是“一張嘴,兩條腿”。“一張嘴”是說這種豬嘴頭很刁,除了吃貨真價實的米糠外,只吃三圩一帶的鮮嫩野草,三圩人戲稱其頗有“家鄉觀念”;“兩條腿”是說這種豬愛跑好動,不愛睏覺,不易長膘。鎮東頭,靠近河邊的一塊空地,曾經是三圩的“豬集”。每逢農曆“五”“十”開集,遠地他鄉的客商紛紛慕名而至,購買黑豬仔。一大早,嗷嗷聲一片,熱鬧非凡,場面很是壯闊。熟人相遇,總問:
“你逮了幾窩小黑子?”
“走,幫我去抓幾隻小豬仔!”
“這次趕集,出了幾窩?”
……
後來,可能是這種豬的“效益”不好,養的人漸漸少了,豬集也荒蕪了。這幾年,提倡綠色食品,不少大城市裡的人來這尋找黑豬仔,但都失望而歸。
和鹽城人的勤儉持家、會過日子不同,三圩人是出了名的窮大方,家裡來人到客,桌上的菜總擺得滿滿的,有葷有素,赤橙黃綠青藍紫。酒?少不了你的,不喝得酩酊大醉不會饒過你。
三圩鎮最好的娛樂自然是打麻將了,這裡遍地都是麻將室,頗有“全民皆兵”的架勢。輸贏倒不大,百十塊錢。上了桌子,就不知道時間了,能玩到天昏地暗,甚至通宵達旦。
不是沒有外商來投資,來了又走了。你想,大白天,外商聽到麻將聲一片,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正處於三圩人民麻將的汪洋大海之中,肯定會皺起眉頭,驚恐萬分,更弦改轍就在情理之中了。完不成招商引資的任務,鎮政府官員無奈,施出一招:化緣。
“化緣”就是集資,物件是官員們精心挑選的,都是鎮上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番思鄉念土的宣傳,成功人士往往都松點腰包,支援家鄉建設。在石城辦公司的周愛華,每年都捐不少錢。春節回家,鎮政府把他捧為上賓,大魚大肉招待,他的大幅照片也被懸掛在鎮政府內,鎮領導號召人們向他學習,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經濟上不去,三圩鎮的文化建設卻是欣欣向榮,如火如荼。“文化中心”地處鎮區中心位置,可謂名副其實,實至名歸。三圩鎮不缺文藝人才,隨手抓個人,也能哼上幾句流行歌曲、扭一陣屁股,王木匠、田嫂都曾是“文化中心”的骨幹分子。
前幾年鎮領導提出讓“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文化的臺子是搭起來了,但是經濟的戲並沒有唱起來,或者唱得不夠響亮。
文化搭臺主要是靠廟會,老祖宗幾百年前就搭了,現在只不過發揚光大罷了。每年農曆五月二十是三圩鎮的都天廟會,那是全鎮的盛會。都天廟會是紀念唐朝張巡的,不過長這麼大,我也不知道三圩鎮和張巡有什麼關係。迎會的這一天,四鄉八鄰的一大早就趕到三圩了,每個三圩人家裡都要來好幾個親戚。方圓幾十裡賣針頭線腦的、各種小吃的也登場亮相了,他們不想失去這一年當中最好的商機。每年迎會的前幾天,也是我家最忙碌的日子,父親要多儲備一些滷菜,為五月二十準備。母親常這樣說,有得忙,才有得噇嘛。家家戶戶早早吃了中午飯,做好了看會的一切準備。庭院門口,早早都點好了的斗香,煙霧嫋嫋。一張小方桌,擺滿了的供奉的西瓜蘋果香蕉等水果。人們找好了有利的位置,或站或坐或蹲,等待著廟會的儀仗隊伍。
來了,來了。儀仗隊浩浩蕩蕩,連綿好幾百米。先是幾十輛摩托車開道,然後是幾個壯漢抬著都天菩薩的塑像過來了,據說都天菩薩有金膽銀心,靈驗得很。接著是舉著“肅靜”“迴避”牌子拿著刀劍戟叉的“天兵天將”,氣派威嚴。再後面是舞龍隊、打鏈搶的、挑花擔的、蕩湖船的,應用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