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我嘆了口氣道:“培訓跟積累官員的事情刻不容緩,愛卿以後也需從官吏中提拔可用之人。黃宗羲、李邦華他們在我的心目中算是才華橫溢的人,但是他們到了地方,卻毫無經驗。江南恐怕也是朕要花去不少精力的地方!”
成基命見皇上又說起江南的事情,便吞吐的問道:“恕微臣斗膽相問,皇上既然知道江南之重要,為何還要派黃宗羲等人下江南呢?如果他們將事情辦砸,豈非不利於皇上施政?!微臣駑鈍,請皇上明示!”
我露出得意的笑容道:“哈哈,這沒有什麼,朕跟他們在銘心堂相處這麼多年,對他們的秉性自然有所瞭解。儘管他們沒有其他官吏老道但朕卻是很放心他們去做!人言,朝中有人好做官,有朕在,他們還怕什麼呢,江南鬧一鬧也好,不然怎麼讓人從何處下手呢!”
“啊~”原來如此,這是皇上故意這麼做的!這太難以置信了,為什麼呢?為什麼皇上要這麼做呢?難道是但成基命沒有繼續再問,畢竟他已經覺得自己今天問得太多了。
“微臣受教了,微臣告退!”
在第二日的早朝上,我公佈了《天工要略》編寫完成的訊息,同時正式下旨意有司翻印,然後六百里傳遞到各縣學。明刊在本月同時向天下宣佈,往後科考,將以《天工要略》作為雜學參考書籍,八股跟雜學將在評比中各佔一半,實行兩線劃分!這件事情雖然他們都早已知曉,但真等到正式旨的時候,他們心中多少有些不自然,畢竟他們是從八股考過來的。朝堂上,一下子就沉默下來。
就在此時,成基命,李標,李長庚,溫體仁聯名提出新建太學的奏摺。我想都不想就道:
“念!”
“臣遵旨!”成基命說著拿出一篇長長的奏摺唸了起來。
我聽了一陣,現雖然還只是一個草議,但已經初具規模,比我昨日跟成基命所商議的詳細了很多。看來,他們昨日下午都在忙這件事情,說不定還開夜車完成。為的就是配合《天工要略》布,一起實行新建太學。讓成基命作輔果然穩妥,使我省去很多心思。
成基命唸完奏摺,滿朝文武自然私下議論了一下,畢竟事情太過突然。不過從他們的表情來看,成基命他們也下了不少功夫在這篇奏摺上。從行文來看,他們為了說服文武百官,在前頭加了不少聖人的名言來佐證開設太學的依據。有不少人聽完之後已經開始點頭稱是了。
當然,這樣的改革要高度統一是不可能的,現在換過幾任後的滿朝文武中,最後也只有倪元路站出來反對。
“微臣以為,歷來科舉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入翰林院為庶吉士。三年試之。其留者,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不得留者,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朝廷體制既然設有翰林院,新晉的進士們都是在擔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政務,此法已傳承百年,在廷的官員也多在翰林院學習過,皇上另設太學豈非使得大明機構臃腫,皇上歷年來所旨意精簡京中官職機構豈是虛言,是以微臣以為既有翰林院就無需再設太學!”
用皇上的話來駁皇上的改制,倪元璐果然不是泛泛之輩。不過他話剛說完,溫體仁率先出來反駁道:“不然,翰林院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凡經筵日講,纂修實錄、玉牒、史志諸書,編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統承之,而非進士學習之所。正如倪大人所言三榜進士中,唯有文學優等善書者方能進進翰林院,其數不過十之其一,更多的年輕進士是直接外放到地方去了。治理我大明,靠的是所有大明的官吏,是以微臣以為新建太學用來專門培訓官員那是極為有必要的。”
溫體仁頓了頓又道:“倪大人這麼說,那是因為大人中了進士後便進了翰林院,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