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春天裡再多蔥鬱,秋來自會枯黃。其實出世並不難,是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只要我們隔得長久些不說話,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人以為你還存在。禪定的時候,可以做到連自己都忘記,又何必勉強別人非要記住自己。不禁低眉一笑,相逢剎那,離別剎那,在塵世中棲息,無須把一切都看得真切。

第一章 誤入桃源,忘卻人間萬種心

白雲莊

門外仙莊近翠岑,杖藜時得去幽尋。

牛羊數點菸雲遠,雞犬一聲桑柘深。

高下閒田如佈局,東西流水若鳴琴。

更聽野老談農事,忘卻人間萬種心。

——宋·石佛顯忠

相信所有讀過《桃花源記》的人,都向往那落在雲煙之境的世外仙源。在那裡,沒有人世紛爭,無須記住時光往來,就連生老病死,都是上蒼對大家的仁慈。聽說這世間有緣之人,才可以借流水孤舟,來到避秦亂的村莊。然而你只能遠觀,不能近處,因為村莊的人都鑲嵌在畫境裡,生活在夢中。他們並不知道,這個世界早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只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質樸的鄉村,恬淡而滿足地活下去。

之所以嚮往那個也避春風也避秦的桃源,是因為現世的生活,就像一個劊子手,總在毫無防備的境況下,殘忍地宰割我們。措手不及的時候,刀刃上已經沾染了斑斑血跡,想要去向時光討一個說法,可是又能怎樣?日子過得愈久,受得傷害愈重。只是生命裡,總會有自己鍾情的一日,有些人把這一日撕下來,裝進行囊,伴隨自己海角天涯。每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漂泊,而漂泊是為了尋到夢裡的桃源,在一個遠離傷害的地方,淡然而慈悲地活著。

直到讀了宋朝高僧石佛顯忠的禪詩,一首《白雲莊》樸素天然,讓人在宋代的炊煙中忘卻人間萬種心情。恍然間似乎明白,原來我們一直追求的高深禪意,只在質樸的農事間、在茅舍籬笆內、在雞犬相聞中、在桑麻田埂下。而禪,是這麼的清淡,如同山間的茉莉、荒徑的野菊,清淡得沒有一點色彩。就像一個享受過繁華的人,懂得此間真淳的意趣;一個品嚐過滄桑世味的人,只想喝一碗飄著山茶花的水;一個看慣了刀光劍影的人,只想枕著濤聲,聽一夜漁樵冷暖的閒話。

真正的開悟,就不再端坐蒲團探詢禪理,不再設法得知玄機。或許有這麼兩個僧者,同一天皈依佛門,一位已經徹悟,一位還不曾入境。就像一樹梅花,南枝早已次第開放,北枝還沒有抽芽。我們總是喜歡設下陷阱,在林花落去的時候,等待重逢。豈不知,會有遲來的相遇,被夾進人生昨日的書箋裡,短暫的瞬間,就已是隔世。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我們都不能阻止,因為我們太卑微。在不能預測明天的時候,不如淡定心絃,於桃源裡,飲食煙火,了悟禪意。潔淨的雲彩飛去,而我們還在白雲莊裡,為一隻牛羊駐足,為一聲雞犬沉迷。

嚮往繁華的人,夢想成真後,心中會是無邊的落寞。而嚮往淳樸的人,心想事成時,卻會得到一種愜意的滿足。在逼迫的俗世中、寂寞的流年裡,沒有人會拒絕無爭的桃源。自古以來,避隱山林的人,並不全是鬱郁不得志的儒生雅士。亦有許多嚐盡世味的人,遍賞世間繁華,只想尋找一剪淡泊時光,度完餘下的日子。浮華的世態,只會將一顆心,塗染得色彩繽紛,失去往日純淨的姿態。而素樸的農莊,卻可以褪去人世所有瑰麗的顏色,在一杯白開水裡,享受簡單的幸福。

回到宋朝的一場炊煙裡,儼然看見一位詩僧,竹杖芒鞋,在青翠的山嶺尋幽訪勝。一路上,牛羊或聚或散地放逐在田野間,桑林深處,隱約聽得到雞犬聲。高低的田疇,有如佈下的棋局,簡潔中,帶著不為人知的深意。潺潺溪流恰似人間仙樂,滾滾滄浪總是帶給心靈太多的破碎,我們都需要細水長流的溫暖。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