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位隱居禪林的高僧,亦被這農家恬逸的田園風光所感染,在老農暢談農事的樂趣中,忘卻了世間種種憂煩。
這是禪,與鄉村生活息息相關的禪,在一花一草間,在一山一水中。因為簡單,所以潔淨;因為清淡,所以慈悲;因為寧靜,所以珍貴。多少功名都彈作了白紙,多少往事皆分付了秋紅。就連寺院的鐘鼓、經卷、青燈都不及田園的草木有禪意。而這一切,只在於看風景的人的心境。一個跋涉多年的人,始終會眷念鄉野素樸的風情。這縷農舍的炊煙,印證一無所有的清白,踏過小橋流水,方能顯露出一顆從容淡泊的心。這夢裡的桃源,還有誰在憂愁明日的飯食該去哪裡尋找,有誰憂愁襤褸的衣裳無處補綴?豈不知,挽一朵浪花,就可以填滿所有的虛空;扯一片白雲,就可以裹住所有的心事。
安心做一個樵夫,在深山峭崖獨自往來;做一個漁人,在瘦水碼頭捕魚撒網;做一個農婦,在茅屋小院靜守炊煙;做一個牧童,在石橋柳畔笛聲悠揚。憶起兒時在一戶農家的老櫥櫃上,看到的四季詩,字跡樸實簡單,由傳統的民間藝人雕刻而成。“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這般簡潔,一如白話,卻帶給我對煙火村莊無限地幻想。如今卻又在這首詩中,領悟到一點兒禪意,因為禪早已融入春花秋月間。也許顯忠法師明白,徹悟並非是用一生的時光靜坐枯禪。看雪夜裡,幾位鄉野老農剪燭煮酒,聊話古今,暢談豐年,就是最深刻的禪理。
據說,王安石十分喜愛顯忠禪師的閒居詩,不僅書於牆壁上,還常常吟誦不絕。作為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亦嚮往恬靜悠然的田園風情。倘若是一個尋常的無名客所寫的田園詩,或許字裡行間終究會少了幾許空靈的禪意。正是流淌在一位高僧的筆下,才會如此的穎悟超然。那是因為禪師用一生的回首,抵達了生命某種終極的境界。如今想來,他也只是在某個無意的日子裡,手持禪杖,在山間往來,誤入了世外桃源,做了一場宛若南柯的好夢。
無論是走進桃源,過一段淡泊質樸的生活,還是苦心參禪,遠赴蓮花彼岸。都只是為了忘卻世間萬般紛擾,讓心靈似雲水般潔淨無塵。一潭靜水、一朵白雲、一聲蟬鳴、一個背影,在雲林深處,煙火人間,皆隱藏著淡淡的禪機。
第二章 一段風流事,佳人獨自知
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宋·佛果圓悟
午睡醒來,已到了黃昏,窗外還下著秋雨。做了夢,夢裡一片荒寒,就像這漫長的秋日,雖有盡頭,卻總是撩人心緒。想起友人前幾日說的一句話:“秋日的情劫。”是呵,秋天就像一把經霜的利劍,多少人都逃不過它的宰割。也許每個人都該有一座築夢的小巢,避免在這個冷落的季節裡流離失所。可許多人,註定要失去,就像流水挽不住落花,陽光留不住白雪。曾經不知在哪兒聽過一句很美麗的話語,就算我把自己弄丟,也不會丟了你。這像諾言一樣的句子,雖不是某個人對我訴說,卻溫暖了我菲薄的心靈。
在註定失去的故事裡,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留存一點美好。用一顆柔軟的心,拾起一枚落葉,夾在一本青春的詩集裡。或在某個落著煙雨的黃昏,撐一把油紙傘,徜徉在青石的小巷。或在一個秋深的午後,沉醉於楓林陣裡,找尋一剪宋詞的記憶。待到老去,回首這些如煙往事,除卻�